太极拳运动是21世纪人类养生法宝

标签:
健康深圳太极拳大脑内分泌系统 |
分类: 太极养生 |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健身养生的智慧结晶。它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复杂器材,三不需场地,四不污染环境。为了健身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习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由于建国以来领导大力提倡,有群众组织的推动,有高深造诣的拳师言传身授,有广大人民积极的参与,太极拳越来越成为最受我国人民欢迎的健身运动。90年代以来,几次大型太极拳集体演练,受到世纪瞩目。据估计世界上已有150个国家和地区10多亿人在习练太极拳。新世纪头一年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我国胜利召开,是送给世界人民的最珍贵礼物。我们为这一创举叫好。太极拳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不易被世人充分理解。由于古老的经典著述显得玄妙难懂,用现代科学理念,浅显易懂的文字阐明深奥的太极原理,便于人们特别是青年理解,将有利于太极拳运动广泛深入开展。根据已有的科学报道,我们从太极拳的健身特点、健身机理、心理健康、抗衰老作用,以及人际关系和谐,天人合一的哲理等方面分别阐述。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毫无疑问任何运动都受大脑支配。大极拳的特点是要求首先调息、调心、调身;它强调心静体松,意念先行。意念一动,身体随之开始柔和、缓慢、匀速、连绵不断的弧线运动。从起始到收式,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只有大脑支配意念,意念导引,使呼吸与动作密切配合,才能使内气运行畅通。气随意行,意随动作走,上下协调一致,气贯全身。由于意念集中,意动身随,自然地形成内气充盈鼓荡。这时人好比充满气地球体,身体轻盈灵活,这当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初学时先练架子,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就有周身轻快舒适的感觉。整套动作都是用意识支配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只有心静才能做到;另一方面它又是“以动御静、虽动犹静”是在“动中求静”。无论打到那个架式,心(大脑)始终保持“静”的状态。这是大脑的最佳功能态。人在平时清醒的工作时,大脑处在紧张状态,用脑电仪可惟测出“β”波占优势;人在睡眠时是“Э”波占优势;只有将清醒时的大脑活动降低到非睡非醒的中间状态,脑电波就处于“Э”波占优势。而在意念集中练拳时,大脑功能状态也是以“Э”波为主导,被称为“气功态”,它既不同于睡眠,又不是完全清醒、高度紧张状态。早在1998年中科院武术协会理论组对长期练拳者作过额部、枕部脑电测试。结果表明:长期练拳者额部脑是波中Э波占主导,电压增强,主峰突出,其它波段(如β波)下降。这种a—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是大脑高度宁静的功能状态。脑科学研究认为人脑在这种状态下产生一种使人愉快的小分子物质 —“β—内啡肽”或“脑内吗啡”,它使人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幸福。人们练拳时自我感觉“恬静舒适”、“神清气爽”与这种理论是一致的。现代人体生理科学认为:人体内平衡主要由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与制约来维持,因此这种大脑功能状态必然对人体内脏的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对人休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代谢的正常运转等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这是由于上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带来的良性生理反应。
一、太极拳锻练时要求“气沉丹田”,即腹式呼吸。这样首先加大了肺活量,充分供氧;同时腹肌与膈肌运动加强了内脏的蠕动,使胃肠的消化功能、肝脏的供血和解毒功能、胰腺分泌等改善。对心脏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与供氧,改善了冠状动脉供血、加强心肌营养。有报导将练拳组与对照组比较,练拳组活动后脉搏、血压正常,心电图异常者只占28.2%,而对照组不正常心电图占41.3%;1988年中科院武术协会理论组用先进的“心电多相信息鉴别诊断仪”测试了练拳者的多项心脏功能,包括传导、供血、心功率、心律、心肌损伤史。与对照组比较,长期练拳者心脑供血、传导功能、以及调节心律方面均优于对照。这是因为大脑的有序化,植物神经系统有效的调控着内脏特别是心脏的自律活动。所以有不同心脑疾患者长期怪持练拳后,心律不齐、供血不足、传导阻滞都有一定程度改善。在这方面还有待深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