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在琴弦上——太极拳体悟系列一 、二

标签:
太极拳知止琴师《大学》王宗岳 |
分类: 学生家园 |
文图/小王,小王是一位北师大的高材生,一位极有天份和涵养的青年,可以是我学生中最具悟性和进步最快的学生之一,来深圳几年时间就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如今又开始进军绿色生态农业,搞起了农场,目标是办一个集绿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产业。
松在琴弦上——太极拳体悟系列一
文/太极小王
照片上的是著名京剧琴师燕守平,昨天不经意间在央视戏曲频道看到了他和妻子马小曼的合作,虽然我对京剧的名段能欣赏一点,但还不至于把名角,甚至琴师们能如数家珍般的记在心里,吸引我目光的是燕老师在演奏时的动作,比较了同场多位琴师的演奏过程,我越发为燕老师的境界所折服;
无论是表演、歌唱、演奏、拳法,甚至是各种劳动过程,他们的至高境界都是相通的。
燕老师的表演正验证了这一点;从他的二胡表演中让我看到了至柔即至刚的拳法,不像一些琴师的摇头摆尾,不像某些琴师的僵硬不化,看到的是松静自然的动作,头、颈、肩、肘、手甚至手指的柔顺、流动转化成了抑扬顿挫的琴声,使每一个音符都能被最直接的从心里面传达出来,这跟太极拳法中“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等要求不谋而合。太极拳理强调用意不用力,力随意动,没有周身关节的大松,则力不能达意,整个身体就会分散而没有合力;意都不能传达出来,还谈什么化劲、发人。
所以无论什么形式的功夫,都像歌唱、表演等艺术形式一样,发自内心的感动传达出来才能感动别人;至于怎么发自内心?怎么传达出来?怎么扩而散之?那就要不断的在拳架里、推手中、生活里反复体悟了。
功到自然成,此功非彼功也。
舍得中寻静界——太极拳体悟系列二
舍得中寻静界——《大学》中的拳理
原本《大学》中的第二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为知止?何为有定?何为能静?何为能安?何为能虑?又何为能得呢?
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又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文字。这又怎么理解?
拳术的初创目的是用于技击。能顺利战胜对手的应该称为“能得”的好拳术。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一种,把以柔克刚的理论鲜活的运用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实战中也能实现最小伤己的情况下,借力打力的把对手轻松击倒。所以太极拳应该算是“能得”好拳术之一。
在《易经.系传》里讲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意思是说万物相通,当你的“知”能周通万物的时候,则能恰当的道济天下。
¬
那么上面提到的《大学》中的“能得”与王宗岳拳论中的“能得”是不是有相通的“道”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要看看曾子(曾参)在《大学》中说的“能得”,到底是怎么得的?
在生活中,总有心神不宁的体验,这种不宁往往与心事重重有所联系。什么叫做心事重重呢?这个用“牵挂”这个词来理解应该会比较形象,当一件件闹心的事被一个个“牵挂”在心上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进而会进入恍惚而心神不宁的状态。这个状态应该可以粗略的叫做不定、不静、不安的状态;当然更不能理性的有所思、有所虑了,失去了理性当然就不“能得”了。
¬
那是什么东西牵挂在心上了呢?一件件事背后的阴影是什么呢?恰恰这个幕后的黑手就是想“能得”的心,想在别人眼里有个好形象、想有个好收入、不想被别人看不起、不想受伤、不想吃亏……名与利的牵绊渗透在每一个闪念之间。
¬
所以曾子严谨的罗列出了能得的条件:能得须能虑、能虑须能安、能安须能静、能静须有定、有定须知止,须无“能得”之心,知止是一种境界,抹杀起心动念间的名利是千古来世人的难题,佛说放下,又有几人能放下?
¬
拳术用于技击,能赢是目的,可是起心动念间、举手投足间就有取人的动机时,反倒会漏洞百出。 ¬
所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讲到的要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正是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的无极状态;
¬
舍而能得,止而能静,心物一元,道才能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