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不厌精

标签:
太极拳技击中国传统文化明师 |
分类: 学生家园 |
承辉是学习太极最勤奋、最坚持、最诚心的一位,来自广州的他,原本练了几年的太极,他却能忘掉过去,从头学起,自08年到目前为止是我学生中进步最快,练的最沉稳、舒展、自如的一位。也是开始能初步进入真正太极境界的一位学生。
文/陈承辉
从小就向往武术,一直敬畏武侠精神,我的武侠情怀从小到现在已有40余载,挥之不去。也曾梦想着能像李小龙一样开个唐人武馆,走遍天下打抱不平,惊天动地的维护正义,扬国威,展雄姿。高中毕业参军,因是空军编制,也没有学到武术,直到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太极拳,特别是2008年来到深圳师从于李辉华老师后太极拳更是有了突飞猛进。
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从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来讲,还是从其技术特色、技击特色来谈,它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运动形式而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虽然产生仅有400年历史,但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应是最多人口练习的拳种。国内自不必说,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团体和友人的兴趣爱好。
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技术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名扬天下,历代不乏高人。像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的比赛,就可欣赏到陈式太极拳的嫡传人精湛的功夫。可以说真正的太极拳是集健身、观赏和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国粹。尽管太极拳是世界第一大拳种,但真正了解太极真谛的人不多,使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太极操当成太极拳。时下不少人一学太极就说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怀疑练太极拳这么慢,能用于防身吗?等等。导致这一错误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对太极拳的本质和科学性认识不清。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内家拳的一种,它首先是一种拳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太极拳是一门融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美学等为一体,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艺术,它是以研究人与人搏斗中的“攻防”技法为目的。因此,只有在研习太极拳“攻防”含义中才能领悟并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练拳正确与否的“标准”,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
第二个误区:认为太极拳易学。有人认为跟在他人后面模仿“一个西瓜劈两半,你一半我一半”或者看看VCD即可学会太极拳。现实中也可以经常碰到一些看几片VCD就在公园广场当起“师傅”的。拳语道:入门引路须口授。要想学好太极拳一定要有“明师”指导,必须先明理,后练拳,即由先“心知”而后“身知”,只有经过无数次“体用结合”的练习,方能真正领略太极拳神奇的魅力。太极拳由拳架、推手、散手及理论体系组成,但许多人仅粗浅地学完拳架就自以为掌握了太极拳的真谛,而不求甚解!
第三个误区:有畏难情绪。与认为太极拳易学的人相反,这部分人认为太极拳高不可攀,导致练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可以实现“三年小成,五年大成”的。
以上是自己习练太极拳以来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当代科技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与太极拳在时间和功力上的过高要求形成了一个反差,当代人超越前辈们水平的客观条件受到了很大制约。现代太极拳已从过去以武打天下,演变为如今以防身自卫、祛病健身为主,这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我们要做的关键是如何把前辈们的精华继承下来,既要提高“质量”(练习的效果),也要加大“数量”(练习的时间)。国人常形容广东人在饮食上是食不厌精,我想我们欲在太极拳方面有所建树,就是要拳不厌“精”,这个“精”是指“精心”、“精确”、“精通”。 “精心”即专心致意、持之以恒;“精确”即掌握拳理、动作到位;“精通”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太极拳最高境界。只有在“精心”、“精确”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