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2011-04-14 21:59:42)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目前,在全球每年1 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AMI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男,54岁,主因持续性心前区憋痛伴大汗1 h余。2005年9月因持续性右上腹憋痛,诊断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前降支中段、近段植入支架。此次入院前口服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阿托伐他丁、文迪雅、阿卡波糖、二甲双胍、雷米普利等药物,病情较平稳。患2型糖尿病10年,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80/90 mmHg(1 mmHg=0.133 kPa),有吸烟史30余年,每日10支,偶饮酒每次半斤左右。平时口服降糖药物、降压药物,血糖、血压控制良好。
2 抢救与护理
2.1 抢救护理
立即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吸氧,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采血送检,遵医嘱及时正确应用溶栓药物。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随时配合医师紧急抢救。 发病12 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和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防止不良刺激,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完成,以减轻病人心脏负荷。
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血压、意识、表情、血色、出汗、心率、尿量、口渴、末梢循环等情况,警惕有无休克发生,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均可发生低血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
2.3 进行心电监测
大部分病人都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 d~2 d,常常发生于24 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急性期应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和心律变化,将变化的心电图记录下来,标明时间。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24 h内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在溶栓治疗即刻至溶栓后2 h内要有专人床旁心电监测。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应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等,保留静脉通道,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随时准备抢救。
2.4 吸氧
1
2
2.1
2.2
2.3
2.4
文章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