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2010-12-08 20:40:54)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心肌梗死
冠心病
高脂血症
糖尿病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典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非典型心电图形态20例,占35.08%。结论 熟悉并掌握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心电图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WHO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男33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55.6岁;既往病史:高脂血症14例,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7例,无上述病史者6例。
1.2方法
本组均行心电图检查。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表现入选条件:(1)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胸骨后或上腹部剧烈持久(大于30min)的疼痛,或伴胸闷,经休息和用硝酸甘油无效;(2)测血清CK-MB水平,在起病后4h内升高,16~24h达高峰(溶栓可使峰值提前),后又逐渐下降,3~4天恢复正常;(3)发病24h内ECG无心肌梗死部位相关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
2结果
本组中不典型心电图改变者20例,占35.08%。对心肌梗死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危险性分层,有赖于ECG的表现,故ECG尽早识别心肌梗死,对治疗预后极为关键。
3讨论
目前心肌梗死的最新定义为:(1)心脏标志物(最好为肌钙蛋白)升高超过参考上限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下述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包括症状、ECG变化和影像学;(2)突发心源性死亡,通常合并心肌缺血的症状,死亡常发生在能够获取血样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3)血管重建所致心肌梗死,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后的心肌梗死;(4)病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急性期过后,遗留的往往只有心电图改变,所以无论是急性、新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不到50%,约50�G表现不典型其原因为
1
1.2
2
3
文章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前一篇: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
后一篇: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