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心律失常 起搏 导管消融 ICD 房颤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 房扑 冠心病
carto
编者按:心律失常通常的治疗方法是药物、起搏器、导管消融和外科手术等,我们有幸请到李刚毅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及他们临床诊疗中的经验。感谢李教授。
心血管网:请您谈一谈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和它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李毅刚教授:目前我国还缺乏心律失常发病率的研究资料,没有完整的、足够大样本的各种心律失常的统计数据。没有证据表明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比西方国家低。之所以有我国住院患者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低的印象,原因很多,其中较多的患者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在院外死亡而来不及到医院诊治是其原因之一。
目前心律失常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治疗、起搏治疗、导管消融、ICD和外科手术等。对于室上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旁道),典型房扑,特发性室速等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已达95%以上,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目前治疗的难点和热点仍是房颤和器质性心脏病室速。这些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多。房颤起搏治疗效果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ICD治疗由于其价格昂贵,没有可靠的风险预测指标等,在我国还不能广泛开展。因此正在进行着导管消融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已较成熟,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对于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虽然方法不统一、技术尚未成熟,但消融成功率亦可达50-80%,可作为治疗的一种选择。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消融成功率亦达80%,心肌病、右室发育不良室速消融成功率略低,但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患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等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将会呈升高的趋势。未来,新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会在不远的将来上市。导管消融必将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较可靠的风险预测指标指导下ICD植入也会越来越多。我国心血管专家还有艰巨的任务,预防并及早发现这类患者,使之得到最佳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心血管网:您作为东方心脏病会议节律论坛的坛主,本次论坛有什么热点的话题吗?
李毅刚教授:在心律失常方面有以下几个热点话题:首先,房颤仍然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慢性房颤、器质性心脏病、高龄房颤以及房颤后心律失常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重点,现场很多国内外专家都积极参与了讨论,进行了深刻的经验交流,气氛异常热烈。
其次,室速也是本次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包含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特殊部位的室速,猝死的有创和无创危险分层,消融、ICD植入等治疗。在这里国内外的专家欢聚一堂,共同交流并分享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经验,这对广大的电生理医师乃至心脏科医生诊治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有关CRT与CRT-D的适应症及效果的评价等也是本次论坛的热点。目前国内很多应该植入CRT-D的患者由于受到经济、医疗或其他原因的制约而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另外在宣传教育上,患者对于植入CRT-D的利弊不了解,医务人员,特别是心脏科医生对此的了解也不透彻也是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原因之一。本次论坛也就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推广教育进行了探讨。
心血管网:听到您报告的“心梗后室速消融”的病例非常精彩,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病例的特殊性及其难点在什么地方,以您丰富的经验请您谈一谈这类病例消融的策略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李毅刚教授:该病例非常罕见,患者患有一种无休止的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外院住院治疗三次,每次两周至二十多天,治疗上遇到许多难题。本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无休止的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又是ICD治疗的禁忌症。该病例的难点在于当时只能选择通过导管消融治疗,而这一治疗又面临风险高,不成功等问题。由于患者心功能很差,加之室速可随时恶化为室颤,而室颤的存活期非常有限,因此手术风险较高,据报道术中死亡率可达3%,所以关键在于既要有敢于冒这种危险的精神,又要有扎实的导管操作基础和敏锐的处理各种并发症的能力,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于这类病例的消融策略,我认为应具备至少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消融前后,消融过程中要有充足的准备,包括消融术式的设想和各种并发症的预案等;第二,具备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梯队,同时导管室的药品、设备也要完善,例如除颤器等。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9/06/temp_30204.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