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网:廖教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收采访!胸痛患者在门诊和急诊的就诊量很高,请您谈一下目前中国在胸痛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新进展?
廖晓星教授:这是一个非常贴近临床的问题。1993年我在上海二医大获得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但从1997年转入了急诊医学领域。这个学科过去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近十几年间的发展非常快,大家也逐渐地意识到,急诊这方面需要有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在急诊科,胸痛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它的临床表现差别也很大,轻的做一般的处理就可以缓解,而重症胸痛的后果就是猝死。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教训。患者来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久出现病情恶变,导致患者的死亡,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很多医生都感到棘手。不像其他系统疾病,虽然症状很重,但不会引起猝死。心源性的缺血性胸痛却可以造成死亡。但是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胸痛患者都要留院观察,患者和家属也不可能同意。所以,怎样对一个胸痛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究竟如何鉴别诊断?最近几年中,我也在不断地讲这个话题,教我们的医生怎么样进行鉴别,从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等方面结合起来做综合的分析。最近又有了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就是抽血后检测一些生物学指标,如果指标过高,就说明与心肌缺血或损伤有相关性,这在理论和实践上确实是很吸引人的。抽血这种检测手段简单方便,所以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出现的确给急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很快地就普及到了各地的医院,避免了很多风险。虽说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结合其他的检查如心电图、X线、超声等,就可以基本解决诊断问题。
对于这类检测,我还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这些指标对临床诊断的可信度是公认的,但是应该由谁来做这些检测呢?检验科坚持应该由他们来做,因为检验科有大的仪器,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测定。但是我们临床医生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采了血要送到检验室,他们检验完再将结果返回来,这起码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这样就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时间耽搁了,再一个是患者的病情随时都有变化,采的血送到检验科去做,返回的检验结果可能就与患者现在的病情已经不相符合。因此这些年国外在进行探索,能不能到患者床边去做这些检测。许多检验科的医生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检测结果不是很准确,和检验科经过定标的仪器不能相比,另外造价也较高。我个人认为两个方面不能走极端,不能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代替,其实有的时候需要到检验科检验,有的时候又需要床旁检验,检验科精确的数据占优势,但代价就是时间长,而我们急诊科医生最重视的就是时间,因为脑梗、心梗、肺栓塞、急性心衰、COPD急性发作等疾病都是与时间有密切的相关性,早一点做出判断,解决了时间窗的问题,才能早点进行干预。如果检验的时间长了,实际上是直接影响到了疾病的诊断和救治。再者,就算床旁检测结果不是非常准确,但医生的判断并不是仅仅只依靠检测数据,还要结合患者临床的表现、病史、体检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形成特定的临床思维,医生才作出决定。所以不能把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看成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就算检测结果不支持,但我们临床上觉得应该下诊断的时候还是要坚持自己观点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胸痛患者的诊断应该提倡POCT(床边诊断的英文缩写)的使用。但是POCT现在使用得太少,因为检验部门和临床尚未达成共识,而且我估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争论这个话题。
长城会的检验论坛比较侧重于推荐POCT,而且有些检验界的老专家和一些权威人士也持这个态度,我相信未来POCT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因为这其中有技术的进步因素在起作用,过去要大批地做,现在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测试片,在常温下也可以做了,结果也是有价值的,是科学的。如果结果不准的话,早就被淘汰了。当然与检验室的检测结果相比可能会有一点差别,但临床医生知道这个差别,在评估上就会加以考虑。
心肌标志物的检测是需要大力推广的,对提高急诊科医生对于胸痛的认识很有帮助。现在中国人口老化的趋势很明显,而六、七十岁的人就是以心脑血管疾病为最多见。因为它可能引起猝死的严重后果,是一类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疾病,所以我们现在把胸痛单独列出来进行探讨,相信将来会取得长足进步。
廖晓星教授:这一届长城会已经是第十九届了,举办规模和各种形式越来越成熟,这也得益于目前形势的需求。不单是中国,而是全世界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比较多,是一个很大的人群,所以这个话题大家都比较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