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新进展

(2009-01-17 22:04:12)
标签:

健康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  除极向量  除极向量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在LBBB的基础上发生了AMI。LBBB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使诊断较为困难,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现综述如下。
    左束支解剖生理学特征
    1.1  左束支主干粗而短,分支呈扇形分布,血供较丰;左束支不应期比右束支短16%,传导速度两者相差约在25ms以内[1]
    1.2  左束支位于室间隔左侧的心内膜下,自房室束分出左前(上)、左后(下)及中隔支,左束支主干部主要接受右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左前分支细而长、分布在左心室前壁及侧壁,接受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血流供应;左后分支粗而短,分布在左心室后壁及下壁,同时接受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中隔支分布在室间隔左侧面,接受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血流供应;3个分支最后分化为浦肯野纤维而分布在心内膜面,其末端形成广泛的吻合支。正常激动传导时,从主干部下传的激动在3个分支同时进行[2]
    1.3  左束支为束状结构,与其延缓的浦肯野纤维直径约为普通心肌的5倍,并属于钠通道介导的快反应细胞,具有静息电位大、阈电位高、去极化速度以及传导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左束支及其浦肯野纤维冲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因微小电流或结构上的异常导致传导障碍;然而,左束支一旦发生传导障碍,将会使心室的电和机械活动顺序发生改变,产生负性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效应[3] 。故AMI患者合并LBBB,更易引起心力衰竭,预后差。
    心电图诊断标准
    2.1  LBBB心电图诊断标准
    2.1.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①QRS波群时限≥0.12s;②V1、V2导联呈宽大而深的QS波或rS波(r波极为低小);③Ⅰ、aVL、 V5、V6导联呈宽大R波,R波粗钝切迹,无小q波及S波;④电轴左偏;⑤左胸导联伴ST段压低,T波倒置的继发性改变,右胸导联可呈对应性改变;⑥左室壁激动时间(VAT)延长>0.05s(VATV5、V6>0.05s) [4]
    2.1.2  左前分支阻滞(LAFB):①电轴左偏-30°~90°之间(平均-45°以左);②Ⅰ、aVL导联呈qR型(qⅠ、aVL<0.02s),Ⅱ、Ⅲ、 aVF导联呈rS型(QⅠ、SⅢ);③SⅢ>SⅡ,R aVL>RⅠ、aVR; ④QRS波群时限正常或轻度延长(≤0.12s) [4]
    2.1.3  左后分支阻滞(LPFB):①电轴右偏+90°~+120°,多在+120°左右;②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QⅡ、Ⅲ、 aVF<0.02s;③QRS波群时限<0.11s;④单纯LPFB时应注意除外正常瘦长体型的年青人、肺气肿、肺梗死、垂位心、右心室肥厚、广泛侧壁心肌梗死引起的电轴右偏[4]
    2.2  LBBB合并AMI的心电图诊断
    LBBB可影响QRS波的起始向量,因而可掩盖或改变AMI的病理性Q波。此外,LBBB的继发性ST-T改变也抵消AMI出现的原发性ST-T改变。LBBB合并心肌梗死(MI)是一个诊断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以下诊断指标。
    2.2.1  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方案
    ①原发性ST-T改变伴有ST-T动态变化:LBBB本身可以引起继发性改变,例如,QRS主波向下时ST段抬高,QRS主波向上时ST段压低;抬高的 ST段呈斜坡状或凹面向上,抬高程度为轻、中度。当LBBB合并AMI时,2/3的患者可出现原发性ST-T段改变,使继发性ST-T改变的特点改变:A  ST段抬高取决于MI的部位,而与QRS的主波方向无关;B  抬高的ST段呈凸面向上,即所谓弓背状,抬高的程度十分显著,有时抬高的ST段与同导联QRS波群振幅的比值>1(1∶2或1∶3);C  ST段呈动态改变,开始逐渐升高,升高到一定程度又逐渐降低,2w左右回到基线(单纯LBBB者ST段无动态变化)。
    ②Ⅰ、aVL、V5、V6或Ⅲ、aVF导联出现Q波;LBBB时Ⅰ、V5、V6导联决不会出现Q波,如上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出现Q波,不论其如何微小,均提示合并MI。LBBB时,Ⅰ、aVL、V5、V6导联出现Q波,并不反映侧壁MI,而是反映前壁MI。因为LBBB时室间隔除极向量由右前指向左后,与右室除极方向相反。当室间隔发生梗死后,右室除极向右前向量加大,故在Ⅰ、aVL、V5、V6导联产生q波。同理,LBBB时右胸导联出现r波(原无r波者)或原有r波加大均提示前间壁MI的存在。Ⅲ、aVF导联出现Q波提示下壁MI的存在。
    ③V6导联出现RS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伴有V6导联呈RS型,反映合并左室游离壁MI,但应指出单独V5导联出现RS型并不反映左室游离壁MI。
    ④Cabrera征和Chapman征:V2~V4导联S波(呈rS型或QS型)升支出现切迹,持续时间0.05s,称为Cabrera征。Ⅰ、aVL、V6导联的R波升支出现切迹称Chapman征。这两种现象均提示合并前壁MI[5、6]
    2.2.2  Sgarbossa诊断方案
    Sgarbossa等[7]总结了150例AMI合并LBBB的诊断经验,提出了以下的诊断指标:①QRS主波向下的导联ST段抬高≥5mm;②QRS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抬高≥1mm;③V1~V3导联ST段压低≥1mm。然而,诸多学者[8~10]对此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质疑:认为第一条标准诊断价值有限,其它两条基本相符。也有学者[11、12]认为Sgarbossa方案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率,但敏感性及阴性预测率较差。Gula等[13]更是认为此方案易受阅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MI者胸痛合并LBBB者为<20%,若以Sgarbossa方案筛选AMI检出率仅占6%,其方案适用于大面积AMI的筛选。
    2.2.3  Rosmer等[14]又提出辨别LBBB与急性心肌缺血关系的3项要点:①熟悉 LBBB与继发性ST-T改变特点,并立即确定有无心肌缺血;②动态监测心电图的演变;③与既往心电图进行对比,其中以首项更为重要。当LBBB患者遇下述心电图变化,亦高度提示MI:① V4~V6导联出现q波,不论其q波如何窄小;②V5、V6导联出现s波;③V5、V6导联QRS波振幅显著减小;④V1~V4或V2~V6导联呈QS 型;⑤V1~V5导联由QS型转为r型,或原有rS型者r波增高;⑥胸前导联出现QRS波群振幅较肢体导联QRS振幅小;⑦Ⅱ、Ⅲ、aVF导联出现q波并呈qrS、qR或QS型。
    LBBB合并AMI与相关血管关系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8/11/temp_26577.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