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platzer
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4
例,国内领先.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 24(男 13, 女 11)例, 年龄 1~ 1
8 岁, 体质量 9~ 46 kg, 膜周部间隔缺损23例,
肌部室间隔缺损1例.出生后体检偶然发现心脏杂音, 平时无活动后气促,
无紫绀,无屡患呼吸道感染, 营养发育好, 胸骨左缘 3~ 4
肋间闻及级全收缩期杂音, 向心前区传导; 腹部无阳性体征. X
线胸片示肺血稍多, 心影稍增大. 超声心动图示膜部室缺直径2. 7~ 10.
4mm, 距主动脉瓣 1. 0~ 4. 7mm: 肌部室间隔缺损直径 6 mm, 距二尖瓣 1.
69 cm, 距心尖 3. 2 cm. 封堵器为Amplatzers
室间隔缺损膜部封堵器及肌部封堵器, 根据腰部直径的不同有多种规格,
递送系统与前者类似. 患儿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接受左心导管术检查,
通过造影确定缺损的大小、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经股动脉插入右冠导管至主动脉、左室,
操纵导管头将右冠导管通过室间隔缺损进入右室, 将J
型软头引导钢丝自股动脉沿导管经左室插入肺动脉,同时将经皮股静脉途径来的套圈钢丝插入肺动脉,
套牢导丝头端, 最终自股静脉拉出. 以 6~ 8 F
封堵伞长鞘沿股静脉进入右室, 与右冠导管始终对合, 同时长鞘向前推,
右冠导管后撤, 直至长鞘经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室心尖. 撤去导丝及右冠导管,
将螺纹相接的膜部或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递送钢丝装入长鞘,
慢慢前推至左室, 在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指导下, 打开左盘, 轻轻后拉,
使其贴住室间隔左缘, 后拉时感觉到阻力; 然后回撤拉长鞘, 释放右盘.
当透视及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后,
行左室造影检查以确定无残余分流, 可释放整个装置.
2 结果 患儿术后 24 h 复查胸部平片,
术后心电图正常, 无传导阻滞发生, 肺纹理、心影趋于正常, 术后B
超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于术后第3 日出院, 阿司匹林 2mg·-
1 - 1kg ·d po 1mo, 术后分别于 1, 3mo 随访, 此后每年定期随访.
无并发症发生. 本组手术的结果表明,
应用Amplatzer膜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膜部肌部室间隔缺损是可行的,
且安全有效, 术后无心包填塞, 溶血, 心律失常,
术后及短期随访无残余分流, 无任何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