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国英教授谈:灵活应用投照体位,改进造影及介入质量

(2008-03-17 15:18:37)
标签:

健康

文章来自:心血管网http://www.365heart.com
     作为一名从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者,能准确、灵活的应用投照体位来暴露冠状动脉病变的各种特征,了解病变近、远段血管的走向,以及PCI时选择合适的工作体位进行手术操作是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灵活选择投照体位,正确的应用工作体位,可以提高冠状动脉造影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及曝光时间、降低PCI术中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将冠状动脉树投影到各个不同的平面来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和病变的各种特征。例如冠状动脉从升主动脉发出后的走向、左主干的长短、对角支的数目多少、钝缘支起源的高低等现象。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横位心、直位心)、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高、低或前、后)等因素、病变的位置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各种特征如偏心性、成角、钙化、完全闭塞等均会直接影响造影及介入治疗质量,因此在尽可能减少造影剂用量情况下,需要术者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体位。
      冠状动脉血管及病变为三维立体空间实体,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者看到的是平面(荧光屏)影像,是二维平面。将三维冠状动脉血管以二维的图像显示,必然存在影像的重叠与失真,特别是在血管的起始部、交叉部、转折部。在造影图像中,即使同一段血管,可能一部份与图像平面平行,一部份与图像平面成一定角度或垂直,这就使血管在形态、尺寸上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只有通过不同角度的二维平面和通过人脑的正确思维,才能准确的构建三维实体的现实存在。因此介入医生应将影像学与解剖学完美的结合,同时结合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造影体位以明确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是为临床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最可靠和科学的信息,所用投照体位称之为“诊断体位”:常规冠脉造影应能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冠状动脉的各种情况。主要了解冠状动脉起源及开口是否存在变异、左冠优势型还是右冠优势型、近远段血管走向、弯曲度、主干与重要分支的关系(例如“前三叉”与“后三叉”的特点);同时了解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病变近端及远端血管走向和病变特征(长度、偏心性、成角、钙化、叉口、溃疡、血栓、闭塞)。叉口病变一定要在切线位进行投照,把“叉口”真正打开暴露清楚,即叉口处无“黑三角”存在,避免因小分支干扰引起误判等。如果考虑患者血管病变需要行CABG术,一定要暴露好病变远端血管,以便外科术者来选择搭桥的部位:例如左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时,应在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在右前斜位30°延长曝光时间,通过侧枝循环观察前降支中远段情况;又如右冠脉有病变的多支血管病需行CABG的患者必须用正位加头位暴露“后三叉”及后侧支(PL)和后降支(PD)的情况以供外科医生手术方案的需求。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术者,术中必须结合临床仔细阅片,感到无“遗憾”后方可结束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工作体位”是术者进行PCI操作时应用的体位:工作体位需要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充分暴露病变特征(偏心性、内膜损伤、血栓、钙化等);②能暴露病变近端血管走向;③能暴露病变远端血管走向;④能暴露病变叉口情况;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