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探讨

(2011-02-24 23:46:00)
标签:

健康

 

关键词: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 白大衣现象


摘要: 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有利于准确判断患者的血压水平,排除“白大衣现象”,增加患者降压治疗的自信心。也使医生能够有效、正确地运用时间治疗学合理应用药物控制血压。但是对于心理因素较重的人不主张家庭内过多测量血压。
  早在20世纪40年代Ayman[1,2]首先观察到高血压病人诊室血压与家测血压测量值有差别, 其原因未明;直至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欧美学者才开始探究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期,Mancia[3]等通过连续直接动脉内测压,发现当医生给求诊者测量血压时会使血压明显升高,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白大衣效应”(white-coat effect;WCE)或“白大衣现象”(white-coat phenomenon ,WCP),即高血压病人诊室测量值高于家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值。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病防治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这种“白大衣现象”不在少数,对高血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造成了影响。以往关于“白大衣现象”的研究[4,5]均局限于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但是由于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数值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存在着体位影响的问题,尤其是夜间卧位血压明显的受测量手臂位置的影响,即手臂水平改变每5cm会影响3~4 mmHg的血压值;(2)老年人又常见进餐对血压的影响,即餐后低血压现象;(3)监测过程中频繁测压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因素的影响,使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测量值不能够反映患者平素血压的真实水平。因此家测血压越来越受到重视。
血压的波动性
  人的血压一天之内波动是很大的,随情绪,进食,身体生理状况,环境温度等而变化。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疼痛时高;环境温度低时高;欲排尿,排便时收缩压可增高20-30mmHg,排空膀胱后收缩压就可降低20-30mmHg;饮酒后有人血压会增高,也有人饮酒后大量排尿反而血压降低;进餐后有人血压会增高,而许多老人反会降低;一般人的血压在早上醒来时可能比午后高些,且常常是一天中最高的,这也是心脑血管病在这段时间高发的原因之一,夜间熟睡时会比白天低10%以上。血压的波动甚至可见于连续测量数次时,大多数患者都是第一次的测量值最高,收缩压第一次较第二次可增高4-10 mmHg,其原因多数是因为脱衣,缠绕脉压带等动作致首次测压偏高。所以血压的测量要求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以使血压测量时保持在一个中性环境。
 家测血压的可行性,“白大衣现象”的诊断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必须来源于准确的资料,特别是高血压,因为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特别是没有与血压水平相对应的症状,即无法从临床症状来提示血压水平从而及时就医得到医生的指导。因此准确的血压测量就极为重要。医院里的血压测量应是准确的,但是常常不能达到高血压防治指南所要求的中性环境的规范化测量。家测血压就更要强调准确的测量方法,否则错误的数据比之没有此数据更易误导。作者[6]曾培训近400位高血压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家庭内规范性自测血压,结果发现规范化的诊室与家测收缩压的差值(ΔSBP)为(14.20±13.63) mmHg;舒张压的差值(ΔDBP)为(7.33±7.96) mmHg。ΔSBP≥20mmHg的“白大衣现象”者占31.61%;ΔDBP≥10mmHg的“白大衣现象”者占34.88%。此项调查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都历时近20天,有的时间跨度可达2个月。原来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多次反复来医院能够减少陌生感、紧张感而缩小诊室与家测血压的差值,但是结果证明反复来医院随访测得的血压没有差异,并不是医院与家测血压的差值一次比一次降低。其收缩压差值最大可达71mmHg,舒张压差值达35mmHg。近来有研究[7]发现不仅在诊所测压,而且在药店测量的血压也显著高于家测的血压。证明了“白大衣现象”确实存在于高血压患者中。同时证明经过良好训练的家庭成员的自测血压是可靠、方便、重复性好又经济的有效方法,可以反映血压真实水平,可以弥补降压治疗过程中单靠诊所测量血压的不足。
 家测血压的意义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高血压病已普遍受到重视,“白大衣现象”也受到关注。对它的漠视(漏诊)可能会造成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42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