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高血压药——依普沙坦
(2010-08-11 17:56:31)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根据我国1991~1999年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199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80%,而1994年上升到11.9%[1]。
高血压的分级标准:一般情况下,理想血压为120/80mmHg,正常血压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为临界高血压,即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为高血压Ⅰ期,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只是单纯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Ⅱ期,此时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180/110mm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变,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轻度高血压:舒张压12.6~13.8kPa(95~104mmHg),且无靶器官损害。
中度高血压:舒张压13.9~15.2kPa(105~114mmHg)。
重度高血压:舒张压≥15.3kPa(115mmHg)。
临界高血压:是指血压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高血压的标准,即舒张压12.1~12.5kPa(91~94mmHg),收缩压18.9~21.2kPa(141~159mmHg)。
高血压常伴有并发症,包括左心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视网膜疾病、高血压脑病及糖尿病[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依普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Ⅱ)阻断剂,是新型抗高血压药。
药物动力学
吸收:依普沙坦口服后吸收迅速,富含脂质食物,减慢吸收,但不影响吸收率,生物利用度约13%,这是口服吸收不完全引起的;正常青年人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3小时,老年人约延长2.5小时[3]。
分布:依普沙坦的稳态分布容积为12.6L,正常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各级肾功能不全者为97.3%~98.6%,严重肝病为98.1%。
代谢:依普沙坦不是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
排泄:主要通过胆道和肾脏排泄,静脉给药依普沙坦14天后,由粪便排出61%,口服后90%由粪便排出,剩余部分由尿液排出。代谢物中原形药物占60%,剩余20%的尿液放射性物质为依普沙坦酰糖醛酸化物。正常人终末消除半衰期为5~7小时,老年人延长3.4小时,静脉给药平均血浆清除率为7.91小时。
药效学
依普沙坦素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具有高亲合力,可选择性、竞争性地与其结合,从而阻滞血管紧张素Ⅱ活性。使用依普沙坦可使心输出量和心率增加,而总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下降。对尿中钠排泄增加以及平均动脉压的降压均为剂量依赖性,效果强于洛沙坦钾。
虽然富含脂质的食物延缓本品的吸收,但无须空腹服用。老年患者使用安全,剂量可与青年患者相同。有人认为各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按照规定剂量服用,也有人认为严重肾功能损害病人(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分钟)及严重肝病患者,应剂量减半。对于双肾功脉狭窄的病人,可增加其血浆尿素和血清肌酐含量,故禁用。依普沙坦可引起胎儿及新生儿损害和死亡,故妊娠、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勿用本品。
文章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