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治心血管病 全面控制危险是关键 灵活应用分层方法

(2009-09-25 19:29:25)
标签:

健康

 

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研究证明,尽管心血管病的深层次病因还不太清楚,但其危险因素已十分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这些危险因素常积聚于同一个体,互相协同,互为因果,大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其中,总体危险的综合致病作用远大于单个危险因素致病作用之和。为此,评估和治疗心血管病总体危险是近年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欧洲高血压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H/ESC)发表的《2007年高血压管理指南》,也以较大篇幅重申了总体心血管病危险及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性。
    估计总体危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分类变量得到的半定量分层方法。2007年ESH/ESC指南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已患相关疾病等指标将总体危险分为“很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5个层次。
    另一种是根据前瞻队列研究,采用连续变量得出的危险评估模型来估算心血管发病或死亡危险概率。概率数值水平也可将总体危险从低到高分成层次。
    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得到的危险分层十分接近。从方法学上看半定量方法估计虽不如危险模型估计精确,但更为简单明了,使用方便。危险模型评估虽然精确度好,但它包括的变量有限,因此降低了预测的准确性。
    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缺乏易于使用的工具,在临床和防治工作中推广使用还有一定困难或障碍。以下分别详细介绍两种方法。
1 半定量危险分层
    2007年ESH/ESC指南继续沿用了2003年的彩色危险分层图,并在图中加了一条虚曲线,显示在该线以右的分层中,治疗(或干预)的获益大于治疗(或干预)的副作用(图1),其中所含危险因素见表。另外,为了强调“极高危”者采用多种二级预防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将“高危”和“极高危”列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http://www.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9818113130307.jpg全面控制危险是关键 灵活应用分层方法" TITLE="防治心血管病 全面控制危险是关键 灵活应用分层方法" />   
    2007年ESH/ESC指南对危险分层有以下几个新观点和特点:1.代谢综合征作为一类分层指标,但不涉及病理生理机制。2.更加强调识别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性。3.拓展了肾脏损害的指标,包括肌酐清除率(Cockroft-Gault公式)和肾小球滤过率(MDRD公式)。4.微量蛋白尿是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应该广泛采用。5.由于向心性心室肥厚使心血管病危险明显增加,应予以重视。6.体格检查时应尽可能关注多个靶器官。7.增加了脉搏波速度作为血管僵硬度的指标。8.增加了踝臂指数。此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危险相关,可广泛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