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09高血压特刊
袁洪
据2006年中国心血管报告[1],中国每年新增加高血压病患1 000万人,估计2006年高血压人数达2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归因危险约为35%~40%,即每3个心血管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导致的。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们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 %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 %重残。心血管性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可累及全身血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尽管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不断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所面临的疾病负担仍然在逐步增加。如果能在临床前期发现血管的病变,进行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改善或药物干预,则无疑可以逆转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
高血压病早期其实是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度的改变。传统的血管检测主要是通过体表或血管内超声、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血管壁厚度和粥样斑块等结构性改变,不能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导致错过早期干预的时机。既往通过有创性检测测定脉膊波速和中心动脉压等动脉硬度指标,虽然对心血管事件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由于其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成本昂贵等原因不利于在临床上推广;近年来,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无创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一些能早期发现动脉壁异常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已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为动脉硬度检测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可能[3]。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度变化的无创检测指标主要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增益指数(AI),内中膜厚度(IMT),下面一一介绍。
1、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动脉僵硬度,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通过测量两个动脉记录部位之间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距离,可以计算出PWV。高血压患者的PWV还可受肥胖、血脂、多糖等多种代谢因素的影响[4]。多项研究表明PWV是心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如Boutouyrie等[5]报道了一项对10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研究,平均观察5.7年。首次证实通过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所反映的主动脉硬度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Stefanadis 和他的同事们[6]报道了一种新的评价主动脉弹性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血管内记录新近确诊的冠状动脉患者主动脉压力-内径关系来反映主动脉硬度。对54例患者平均3年的随访中,主动脉硬度是最有效的预测再发急性冠脉事件的指标。Gunarathne等[7]报道了无创性测量动脉硬度可以对看起来健康的人口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因此通过早期检测动脉硬度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在高血压病人群进行PWV的检测不仅有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血管壁结构改变,而且能够指导并监测药物治疗方案。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降压药物对大动脉僵硬度的作用。因为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不同的降压药物在血压降至同一水平时,对动脉僵硬的改善程度不同。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图像诊断方法的进步,证明动脉硬化是可以逆转的。Complior 研究给予1703 例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治疗高血压,并长期随访。通过测量大动脉PWV来评估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改善动脉僵硬度的能力。在评估中使用PWV 自动测量装置和严格的评估标准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结果,这项研究首次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将PWV作为大规模临床干预治疗的评估终点是可行的[8]。目前另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9],[10]。PWV 可作为评估不同降压药物干预治疗后,动脉功能改善的新指标。
2、高血压患者的踝臂指数(ABI)
踝臂血压指数是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测量ABI的目的是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的开放情况,而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NCEP ATPⅢ,下肢动脉疾病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及早发现下肢动脉疾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ABI检测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简便、可靠地无创性技术,可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与下肢动脉造影相比,ABI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ABI的阳性预测率为90%,阴性预测率为99%,总的准确率为98%。除用于诊断意外,ABI检测还有助于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从而为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ABI<0.90为异常。ABI值在0.41~0.90时表明血流轻到中度减少,ABI值≤0.40时,血流严重减少。随着对ABI研究的不断深入,此指标的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BI可作为心血管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与心血管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
高血压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使其加重,临床上常见的有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研究表明,这种疾病将来发生心脑血管病较正常人群要高。有研究发现,3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54. 5%的患者ABI≤1. 0,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ABI值明显降低,提示ABI值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11]。HOPE研究入选的高血压病患者52.6% ABI<0.9,随访4.5年ABI在0.6~0.9之间的患者全因死亡率为12.4%,ABI<0.6的患者全因死亡率为14.2%,而ABI正常的患者全因死亡率仅为8.5%,有间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的临床症状的PAD患者全因死亡率为17.5%(P=0.0001)。因此,ABI不仅可用于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而且是一个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12]。
3.、高血压患者的增益指数(AI)
中心动脉压是心脏射血后,血管腔内压力以压力波方式沿着动脉壁从心脏向外周传递,前向压力波在阻力小动脉部位产生反射,并逆向传递,并与前向压力波在收缩晚期或舒张早期重叠融合产生的压力波。目前测定中心动脉压的方法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有创设备直接测得;第二种是通过无创性设备分析颈动脉和桡动脉平面的脉膊反射波增益指数(AI)获得。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9/06/temp_30260.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