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宁玲教授谈:探索高血压时间治疗学 推动个体化治疗

(2007-12-25 16:42:21)
标签:

健康

 

研究表明,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生理机能诸如体温、心率、血压、摄氧量、激素分泌、尿液中钾和儿茶酚胺的排泄量等,在一天24小时内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昼夜周期生理节律。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24小时血压改变表现为一个“双峰一谷”曲线,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清晨觉醒后血压迅速增高,于10-12时达到峰值;此后血压逐渐降低,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间血压进一步下降,于凌晨3-5时达到谷值。自从1988年O’Brien首先报道了血压昼夜节律的分类,10多年的研究表明,非杓型节律对高血压的预后有不良影响,而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在健康人群并不多见,但在高血压病人中明显增多。因而,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纠正非杓型节律使之成为杓型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促成高血压时间学诞生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EH患者血压仍呈现24小时动态改变,但其昼夜节律可能消失,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可分为杓型(dipper,夜间血压下降率大于10%)和非杓型(non-dipper,夜间血压下降率小于10%)。近年研究发现,非杓型EH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尤其易发左心室肥厚和脑卒中,且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更为严重。近年又有学者提出另一新类型——超杓型,指部分人群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大于20%,由于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心、脑、肾等靶器官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因而

文章来自:心血管网http://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195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