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降压治疗的新观点——时间治疗学

(2007-11-16 11:42:36)
标签:

健康/保健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节律现象,某些疾病的本质是人体的节律障碍。因此,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必须考虑到人体节律,这就需要运用一门崭新的治疗学——时间治疗学。  
一、时间治疗学原则
    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投药时间及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相应时段内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血压的昼夜节律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压多表现为夜低昼高型: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自清晨觉醒前后人体血压迅速增高,并于白天有两个峰值(9:00和19:00时),下午有个稍低点(15:00时),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间血压进一步下降,于凌晨3~5时达到其谷值[1]。在夜间睡眠过程中正常人体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但在正常部分人群中,其夜间血压并无明显下降。习惯上人们将前者称为杓型血压,将后者称为非杓型血压。研究发现另有少数人群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过大(超过20%),称之为深杓型或超杓型。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特征是生命体所固有的[2],睡眠觉醒周期或休息运动周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血压的昼夜节律。
三、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与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相比,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壁更厚、心肌重量更重、大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更大、反映大动脉弹性或顺应性减退的脉搏波传播速度更快。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具有独立于血压水平的预后价值,是评估高血压病靶器官受损害有价值的指标[3-4]。因而,在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中,应注意纠正血压昼夜的节律异常。
四、影响血压昼夜节律性的因素
    研究表明血压的这种节律性变化是受神经体液调控的,这些神经体液因子主要是儿茶酚胺、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 及醛固酮等,研究表明,这些神经体液因子的活性也和血压一样,呈节律性变化,即清晨6AM~12AM活性明显升高,随后逐渐下降至最低点[5-6]
五、高血压病的时间治疗学
文章来自:心血管网http://www.365heart.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