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2019-03-22 22:13:58)
标签:

旅游

地理

漳州云水谣

杂谈

分类: 锦绣中华我自游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如果说大榕树掩映下那小桥流水人家的云水谣古镇,是一个风姿绰约、天生丽质的自然村落,那么和贵楼与怀远楼这一方一圆两座土楼,则是世界民居建筑史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凝结的人文奇观,自然为中外游客所倾心向往

说起闽南土楼,余在2012年暮春赴厦门大学培训时,曾顺便前往同是南靖县内素有“东倒西歪楼”之称的裕昌楼和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一游(可参见敝博中《锦绣中华我自游之福建行(一):闽南春早赏土楼》一文),故对闽南土楼的大致情况知晓一二。之所以仍对和贵楼与怀远楼兴趣不减,实因二者所特有的“奇”与“精”。

步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一座黄墙黑瓦的方形高大土楼,鹤立鸡群般矗立在路边,这正是久负盛名的和贵楼。土楼倚山就势而建,四周屋檐下挂着一盏盏红灯笼,洋溢着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楼前是篱笆围护着的菜地,长着木瓜、香蕉等水果及时令蔬菜。一条通往云水谣古镇的道路,静静地横卧在篱笆前。

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和贵楼又叫山脚楼,素有“三奇”之称一是在已知的全部福建土楼中,和贵楼是个头最高的方形土楼。在尚无钢筋水泥这类现代建筑材料的古代,能建成这样一座高达五层的土木质土楼,可谓是戛戛乎难哉。二是这么高大的一座楼,居然匪夷所思地是建在沼泽地上。据说当初选址时并未察觉,当建了一层后,发现楼基慢慢下沉了,才发现此处竟然是一块沼泽地。但聪明的工匠并未迁址另建,而是因地制宜,在沼泽地上打下了200多根松木排桩,再开始夯墙,并终于建起了这座高达五层的方楼。此楼在建成后的200多年中,虽曾历经数次地震却能安然无恙,至今巍然屹立,堪称奇迹。记得多年前曾看过央视对此楼的报道,只见楼主手持一根钢筋便能轻松地插入地下数米,且挖开地面便有地下水渗出,足证此楼确系建在沼泽地上无疑。三是楼内有一左一右被称为“阴阳井”的两口水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而另一口却混浊不堪无法饮用。相距咫尺,竟清浊两分,实为神奇。其实,“阴阳井”奇特景观的形成,是因两口井的井壁材料构造不同所致——由于沼泽地浅层中的水受污染严重,只有深层的地下水才清洁无污染。虽然两口井都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清水井的井壁材料较为致密,浅层沼泽中污染的水无法渗入,井内就只有清洁的深层地下水;而浊水井壁由小圆石堆砌而成,在通过浅层沼泽地时因缝隙较大致污水大量渗入,故井水浑浊不堪。现象原于本质,神奇彰显智慧,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与杰出才能,于此可见一斑!

出和贵楼继续前行,过云水谣古镇,从溪中漫水石墩上折向西岸,再循沿溪小径前行约千余米,便到了另一座闽南名楼怀远楼。

位于云水谣古镇北端的怀远楼,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坐北朝南,是一座双环圆形土楼。与同一景区中和贵楼的以“奇”取胜不同,怀远楼在闽南土楼中则是以“精”著称——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因而与和贵楼等名楼一同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伫立楼前,但见门楣上十分醒目地镌有“怀远楼”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分列“怀以德敦以仁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毓人文”楹联,字里行间蕴含族人怀念远方先祖和训示后代子弟须胸怀远大志向之意。细看楼基,是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而成;墙体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却至今未见剥落,可见建筑工艺之精。尤其令余印象深刻的,是此楼安全防御考虑与设计之精,不但楼外墙顶层四个方向建有四个瞭望台,而且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楼门顶部设有三个防火灌水道——即使来敌用火攻焚烧楼门,守卫者也能马上通过内在的灌水道将水灌下迅速浇灭。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周密,工艺之精细,堪称民居建筑艺术的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土楼内,日常生活居住所需功能一应俱全。现虽已辟为景点,但楼内似仍有人居住,一层层规整的圆弧形楼上,挂着晾晒的衣服及一些杂物。楼内最引人注目之处,则是处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其功能是专供家族长辈议事和子弟读书课业之用。之所以名曰“斯是室”,应是取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吧。目睹此室,联想到大门上的那一幅楹联,不禁感慨系之——眼前这虽是一幢不能言语的闽南土楼,但历经悠久岁月磨砺和承载着的,却应是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积淀!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锦绣中华我自游之漳州行(二):风韵长存云水谣(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