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暨《天人叁策》

(2019-02-28 15:19:03)
标签:

天人合一

思想

哲学

董仲舒

分类: 其他

公元前140 年西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多次要各地推举贤良和文学的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包括董仲舒在内的贤良、文学参加对策的前后约有一百多人。董仲舒对策三次。这三次对策文字,就是《举贤良对策》,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题目为后人所加。又由于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又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董仲舒提出:以仁义礼乐为上,刑法杀罚为下,变法而复礼;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董仲舒提出:明尊卑、异贵贱,兴太学、置名师,作礼乐、重教化;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提出:法天立道,归于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现就此文中,且仅就此文中,所展现的董仲舒的思想,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概念,进行简要的辨析。

 

关于“天”

首先,“天者群物之祖也”,即万物均为天地所生。天,或者也许可以说天地,被当做是万物的本源;

其次,在原文中与“天者群物之祖也”在同一句中,紧接着论说的是“故徧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合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即:天不仅生万物,还养万物。至少,它为万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再次,“天人相与”,即天与人是有关联的。其一体现在,“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天象会为国家,尤其是国君,显现征兆。这是因为“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也就是说,“天人相与”首先表现在天会通过各类灾变来警示国君的执政。“天人相与”还体现在我们可以,并且从董仲舒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根据天地的固有规律来对应寻找为政所应遵循的规律。如文中所说“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等。将天道之阴、阳对应于政事之刑、德;将天地之春、夏、秋、冬对应于人事之仁、德、杀罚。就如其所说:“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关于“道”

根据文中的表述,董仲舒所论之“道”,尽管与老子之“道”使用了相同的概念形式,但是内容却大相径庭。

首先,根据“臣闻故圣人法天而立道”,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董子与老子之道的差别:一、董子法天,老子法道;二、董子法天而立道,老子法道而立德。在《老子》中,“道”是最根本的存在,它先天地生,天地万物都是它的衍生。同时,它由于其所处于的根本的和元初的地位,自然地成为了君王取法的对象。而对董子而言,道只是天的规律性总结,道是圣人根据天的规律而人为总结和设立的。由此可以说,《老子》中的“道”的概念,在董子这里被“天”这一概念所取代;而董子中的“道”的概念,已经失去了《老子》中的本源性的形而上的理论地位。

董仲舒法“天”所立之“道”,事实上就是他所推崇的,也是他向汉武帝所推荐的,政治理论,即传统的儒家的政治理论。正如其所说:“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正是基于此,儒家传统的仁义礼乐等,通过取法于“天”而所设之“道”而具有了形而上学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表述的理论旨趣在于:继承孔子“复礼”的理论传统。其论说逻辑为:天,作为形而上的依据的“天”,是不变的。所以,以“天”为依据的作为为政的规律性总结的“道”亦是不变的。因此,作为“道”之具体体现的仁义礼乐亦是没有理由变化,没有理由不被采纳的。此即所谓“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

 

关于君王及为政

首先,君王掌握政权获得执政地位,来自于天命,即常说的奉天承运。如文中所说:“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君王为政,对民众的管理,以教化为重。(“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是因为,“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所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教化的内容,则是儒家传统的思想内容,即“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用“仁”来教养人民,用“义”来感化人民,用“礼”来节制人民,所以他们的刑罚很轻却没有犯禁令的,(这是)教化施行而习俗美好啊。)”。这些内容,在董子看来,是君王的为政根本:“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脩饬也;五者脩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关于命、性、情等概念

此文中有一段文字,“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在这里,命指天令,且可理解为特指上天任命王者之令;情指人欲,即人的私欲。问题是,性这个概念在这里不是很明确。按其定义所描述的“质朴之谓性”,它应该是一个先天的概念;但按其“性非教化不成”,它又是一个需要经过后天养成才能得到的概念。

文字亦有“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栏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即:此处的性,不是人作为生物的生物性的本性,而是人“贵于物”的,“超然异于群生”的“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要求,需要人知仁谊、重礼节等。

 

至此,我试将董仲舒在其《天人叁策》中所体现的政治思想脉络简要总结如下:

天,既是自然的天地生养万物,又是人格化的天地,它决定了王朝决定了君王,同时通过祥瑞、灾异等天象来对改朝换代及君王的执政进行警示。

道,是取法于天的,通过效法天地滋养万物而对人事、政事对照进行的规律性总结。而这总结出来的结果就是儒家所推行的仁义礼乐制度。这一制度方法,由于天而获得了持久的合理性。

人的生物性是他们的私欲,这需要法度来节制;人的社会性则需要通过教化来培养。如此,社会才能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