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贺制夷
贺制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26
  • 关注人气:2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老子》中的百姓

(2018-09-26 07:24:04)
标签:

帛书

道德经

解读

老子

思想

分类: 道家治国纲要

如何理解《老子》中的百姓

 

百姓这个概念出现的很早,在现有的很多先秦文献中都曾出现过。例如:

1.《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参考译文: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此处,后人对于“百姓”这一概念有明确的注释,如:孔传:“百姓,百官。”;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2.《书·泰誓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参考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此处,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

3.《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4.《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参考译文:官府不必变更常道而财用不致匮乏,要求没有达不到的,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平民百姓人人都将利益奉献给王室,这就是使自己获利。)

5.《诗小雅天保》:“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参考译文:神灵受祭降下土,送给君王多福庆。人民纯朴又善良,有吃有穿真高兴。天下所有老百姓,受你感化有德行。)

由上述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分析:

一: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百姓”这个词可对应“百官”。在先秦,尤其是东周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姓可以被看做是贵族的象征。据传,当年炎、黄联合战胜九黎后,形成了具有上百个氏族部落的联盟,这些氏族部落的称号后来成为了氏族部落首领的姓,“百姓”便是由此而来。因此,那时有土地有官爵者才有姓氏,“百姓”或者说有姓氏者可以理解成百官或者贵族。这在例1《尚书·尧典》的例子中体现的相对明确,也没有什么争议。正如陈鳣所说,这里是百姓与黎民对言。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百姓与黎民有一个论说层次的区别,由尧而百姓而黎民,对应着其所叙述的政事的现实政治结构和具体的行政视角。因此,在这里做出“百姓”对应于“百官”的明确区分是必要的;

二:在先秦,“百姓”已经有了类似于现代的百姓概念的用法,或者说,我们可以对于一些先秦文献中的“百姓”这一概念作类似于现代百姓概念的理解而不会造成对于文章的误解,如在例2《书·泰誓中》“百姓”与四海、万方等排比类举而与君王形成对应(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在此,理解为百姓相较于百官显然更洽文意;例4《国语·周语中》和例5《诗小雅天保》这两个例子中,“百姓”已经由例1中的“与民对言”发展为“与民并言”,并且成为一个联合而与君王对言。在例3《论语·颜渊》中径直将百姓放在与君(贵族鲁哀公)的对立面上。这种文字的变化,如果究其在历史社会发展层面的原因是春秋开始的礼崩乐坏、土地兼并、宗族兴替而使得原有的“百姓”逐渐名不副实,丧失了贵族的意义。

三:对于先秦文献中“百姓”这个概念如何理解,要依靠对于文章的具体分析来确定,不可一概而论。

下面,结合如下列出的《老子》中出现关于“百姓”的表述的相关章节,来对应该如何理解进行一些讨论。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文章的写作视角。在这个概念的讨论中,有圣人、有百姓、有民,如果按照初始词义,或者说按照“百姓”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对应君、官、民。这也正是有些人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些人认为,百姓词源根于百官,因此这里的百姓我们应当理解为百官,并由此得出结论,“以百姓心为心”说明了老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我认为,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因为这些人将自己的视角放在了民上。如果我们从民的视角向上仰视,君与官自然都是统治阶级。换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如果我们将视角立足于民,则君与官都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视角转移到官的立场上,则结果变为君是统治者,官是这个统治者的被统治者,而民是被统治者,官又是这个被统治者的统治者。而事实上,《老子》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其视角毫无疑问是君王视角,从这个视角来考察,都作为被统治者,百姓与民的差别将被淡化,百姓这个概念作为其词源学的百官的意义将在极大程度上被消解。

对应于《老子》中出现“百姓”的相关章节:

在“天地不仁”章,圣人与百姓对应出现,分别类比于天地和万物,论说的是君王和民众的对应关系,而非并列关系,这里如果将百姓理解为百官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太上”章,单就此章而言,将百姓理解成百官未尝不可,但考虑到帛书本中的“下知有之”的“下”,那么后面的百姓理解成统治者之下的民众应该更贴合一些。

在“圣人恒无心”章,圣人与百姓对应出现,明确表述了“圣人之在天下,为天下浑心”,百姓在这里如理解成民众,则其逻辑关系是明晰顺畅的。当然,单就此章节而言,并不能绝对排除掉将百姓理解为百官的可能性。但如此理解,无论是本章文意还是此章与《老子》全文的立意主旨之间的联系都将滞涩。

在“人之饥也”章,人、百姓、民排比并举,显然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再将百姓理解为百官、贵族,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恐怕是没有说服力的。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尽管,将“百姓”理解为百官、贵族,进而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有其词源学上的依据,但是,将之理解为现代语意的民众百姓,亦有先秦文献的案例支撑和训诂依据。具体注释中作何选择要依据文章视角、语境、逻辑关系等具体确定。

在《老子》中,“百姓”出现的章节,或与圣人对应出现,阐述君民关系;或与人、民并举出现,构成相同的论说层级;或类比于万物;或对应于“下”。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将之理解为民众而不是百官、贵族,在文字训示层面是有所依据的;在表述逻辑层面是明晰顺畅的;在立意主旨层面是贯通一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