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物昆成”章

(2013-04-10 11:32:57)
标签:

帛书

道德经

解读

老子

杂谈

分类: 道家治国纲要

“有物昆成”章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寂)呵漻(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对于此句,理解上应当不存在什么问题。在先秦的那些以“道”作为其学说的形而上学根源的论述中,都给“道”赋予了先于天地的地位。如《庄子》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关于“道”的描述:“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此句帛书甲、乙本均作“昆成”。昆:《说文》“同也;昆者,众也。昆,明也;从日从比。从日者明之义也,亦同之义也。从比者,同之义。今俗谓合、同曰浑,其实当用昆。”。

世传本为“混成”,注家们都认为“昆”与“混”通假。我认为亦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字的通假,是在“齐同”的义项之下才成立的。这里的“昆成”,结合上下文,我理解是在其自身的范围内讲“成”。即:在其自身范围内,已经满足了“齐同”的要求,而不须再往上追溯。因此,我将其译为浑然自成。

对于此处的“物”,有人理解为物体,并以此证明老子是个唯物主义者,我认为是过于矫情了。此处的“物”,我理解就是泛指这么一个事物,也许它是物体,也许它是规律,也许并非如此,硬说如何反而有过度阐释的嫌疑。所以我将之译为东西。

此句可通译为:

有一个东西浑然自成,它先天地而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寂:无声,曰道之不可闻;寥:虚空,曰道之不可见,不可触。此两句与前文之“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相应。

世传本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帛书无“周行而不殆”,世传本此句似为后人为修辞所加。世人多将“改”做改变之意理解,从意义上也通。但我理解:垓,帛书为王字边,(字书上已经无此字)。郭店简本作“亥”,尹振环先生在《帛书老子再疏义》中,通过对楚简《老子》的引证,认为当作垓。垓,《说文》:“兼垓八极之地也,四方所至谓之四极,八到所至谓之八极。”,区域,界限之意,“不垓”,无边无际也。亥,《说文》:“天文训曰亥者阂也。”;阂,《说文》:“阂,外闭也。”从区域,界限之意的角度来理解,“亥”与“垓”通。“独立而不垓”可以理解为:道体独立而无法用边界来限定。如此理解,一则与前句“寂呵寥呵”相承,都是在感知的层面对道体进行描述;二则为下文的“大”埋下伏笔。

“可以为天地母”:可:可以;以:用来。此句为:可以用它来作为天地万物之宗。说到这里,很惭愧,还要对我的中文再解释一下。之所以用“宗”,一则取其“宗祖”之意,这是从道的“有” ,也就是“物性”产生天地万物的角度来说,有质料因的意味;另则取其“宗旨”之意,这是从道的“无”,也就是“理性”的“为天下式”的角度来说,有形式因的意味。(《说文》“母,牧也。”,说明“母”本身就有指导,统帅之意。)

此句可通译为:

它寂而无声,宽广甚远,空虚无形,独自存在无边际可寻。我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天地万物之宗。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此处首先要明确名与字的区别。

《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可见,老子之所以要“字之曰道”是从“表德”的角度,也就是从“道”之“导”(古“道”、“导”同)意来讲“道”,亦可说是从其“用”的角度来命名,是从“道”的导行之用,从“道”的法帝王的角度来命名。

而“强为之名曰大”显然是从其“正体”的角度来命名。而从“体”的角度又可以从虚、实两方面来理解,这就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关于“大”字如何解读的问题。对于“大”字的理解,今之注家均以今意解,似乎不成其为问题,但我认为他们都集体忽略了《老子》本身对于“大”这个概念的定义。在“道泛呵其可左右也”章中,老子将“大”明确定义为:“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这两处,都是使用的“大”这个概念。因此,我认为有理由认为,老子之所以在此将“道”“强为之名曰大”,其目的在于突出“道”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根本特征。当然,我们可以从“道”的“不垓”的角度来理解“大“,但我们同样没有理由拒绝从其“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角度来理解“大”。而且,事实上,从后者的角度,我们反而能够使得全文得出一个逻辑自洽的解读,而这一点,却是前者很牵强也未必能做到的。

为了检验关于“大”的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在“大”的基础上解释为什么“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一旦我们使用了“大”的“不垓”的相应概念,我们将很难自圆其说,或者就是干脆自说自话,而这些自说自话是很难在《老子》中得到佐证的,尤其是当我们必须为“道”加入一些在《老子》中不曾明示的限定条件时。以往对此句的注释大抵如此。而当我们将“万物归焉而弗为主”这个对于“大”的定义带入到《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的语境之中后,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对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由“大”而“逝”、“远”、“反”,无论我们使用“大”的何种解读。传统思路是将“逝”、“远”、“反”当作是“道”的特性,与“大”作并列关系来看待。但这显然又是与他们所坚持的“道”的须臾不离及道不远人相出人的。

我理解,而且文中亦已明确提示,这里的“逝”、“远”、“反”是由“大”而“曰”的,即:它们是对于“大”的说明和申发。而由《老子》中对于“大”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定义,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这里的“逝”、“远”、“反”是对于“弗为主”说明和申发。

主,有主宰;主持;掌管义,如:《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脩保而勿失。”

所以,此处老子所欲表达的是“大”——即:“万物归焉而弗为主”——所要求的“逝”,即,“为主”的“逝”,也就是统治的主宰权力的“逝”,或者说,权力意识的弱化;所要求的“远”,即,“为主”的“远”,也就是统治的主宰权力的“远”,或者说,权力意识的远离。而这样,正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君王的权力概念相反。

关于“反”,我曾在“反也者,道之动也。”章中做过分析。当时得出的结论是:《老子》中的“反”,是指其为侯王所设立的规范与标准,同人们所惯常认为的相反。由此章可见,对于“反”的理解,放在此处同样适用。

这个由“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定义而确定的解说路径,与《老子》中曾不止一次强调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玄德的要求,同样是可以彼此间相互印证的。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强调的“大”,强调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逝”、“远”、“反”,并不是将君王置于了一个完全不为的境地。也不是说《老子》将不为作为合格君王的要求。事实上,《老子》对君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辅”的要求。这才是《老子》中君王权力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即淡化“为主”的、主宰的权利意识(弗为主),而行使“辅”的功能。

此段可通译为:

我不知道它的名称,(从 “表德”的角度)给它取字叫“道”(取“道”字,是申明它有导行之德),(从“正体”的角度)勉强给它起名叫“大”(取“大”字,一则因为不知其边际,故勉强叫“大”;二则,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字被赋予了“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定义)。“大”,(正因为被定义为“万物归焉而弗为主”),所以,它代表着“为主”——即:主宰的权力意识——的弱化,主宰的权力意识的远离,这与人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惯常意识是相反的。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处我们只需将《老子》中所定义的“大”的概念带入文中,即能得出一个既合乎逻辑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解释。

道、天、地、王构成了一个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由永恒法——道,经自然法——天地,至世俗法——王的理论层级。它们都具有“大”这个概念所蕴含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特性。特别是“王”,老子的理想的君王之道,君王所最为根本的玄德,正是“大”的概念的本质特性的体现。所以老子才会说“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最后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是明确提出君王之“大”是通过“法道”,即取法于、因循于“道”以作为其来源的。

这里的“自然”,绝非我们当代用法中大自然的自然,而是指其自己。此句中指“道”自身。之所以最后落实到“道法自然”,并不是说还有一个比“道”更高层级的东西可以让“道”来取法,而是说,“道”是由人而始的取法层级的最终端,其自身已经自洽于自身的取法对象。

 此段可通译为:

道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天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地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人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国域之中有四个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而理想中的君王是其中的一个。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其自身本然的样子。

 

章节通释:

有一个东西浑然自成,它先天地而生。

它寂而无声,宽广甚远,空虚无形,独自存在无边际可寻。我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天地万物之宗。

我不知道它的名称,(从 “表德”的角度)给它取字叫“道”(取“道”字,是申明它有导行之德),(从“正体”的角度)勉强给它起名叫“大”(取“大”字,一则因为不知其边际,故勉强叫“大”;二则,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字被赋予了“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定义)。“大”,(正因为被定义为“万物归焉而弗为主”),所以,它代表着“为主”——即:主宰的权力意识——的弱化,主宰的权力意识的远离,这与人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惯常意识是相反的。

道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天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地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人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国域之中有四个是符合“大”的概念的本质的(是符合“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的本质要求的),而理想中的君王是其中的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