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通释之“载营魄抱一”章(一)
(2009-10-21 16:37:57)
标签:
帛书老子道德经人文/历史思想文化杂谈哲学 |
分类: 帛书《老子》通释 |
“载营魄抱一”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从帛书。
对此章的理解,现代主流译注除了细微处的差别,大体一致,现以 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为例。陈先生认为在整体上:“这一章着重在讲修身工夫,修身之后及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 继而,陈先生将此章译为: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至柔顺,能象婴儿的状态吗?洗清杂念而深入关照,能没有瑕疵吗?爱国治民,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说实话,读了陈先生的译注,我仍如坠五里雾中。按陈先生的说法,这一章着重在讲修身工夫,修身之后及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陈先生所说的修身,大概是从益寿延年的角度来讲的,看来后世道教的修气炼丹都是起于此,但此处之修身又与《老子》之宏旨有何牵涉?我以为陈先生说的“修身之后及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从整体上还是贴合老子本章的意思的,只是需要正确的把握修身的立意。
本章前六句单独看确实费解,让我们换个角度,本章最终无疑是要着落在“玄德”之上,帛书此句为:“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世传王本多了一个“为而弗恃”当是为了承载全书“无为”之总旨,却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反映了本章的主题。即“无为”之“玄德”。所以,前面所讲的修身,落实到《老子》作为“君人南面之术”的背景下来考虑,显然修的是侯王、君人的自身之“德”。只需并且只有如此理解,才能使得全章的内容协调。
以前的注释,多是就字论字,就句论句,没有一个整体的背景。但我认为,句子必是有所指,有所语境和论说的背景,否则将全然失去了意义。实际上,即便是以前的那些虚玄的注释也是有背景的,只不过他们将修炼当作了本章前半部分的主旨而造成了全章背景的割裂而已。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对于此句的各种理解我不想再多说,我想在这里我们只需针对“营”、“魄”找出能够符合修养君德,也就是符合正确的为政要求,的义项即可。
营:谋虑;思虑。《列子·周穆王》:“ 尹氏 心營世事,慮鍾家業,心形俱疲。”《金史·方伎传·武亢》:“嘗與一學生終日相對,握籌布畫,目炯炯若有所營,見者莫測也。”
魄:古指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的精气、精神。以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 杜预 注:“魄,形也。” 孔颖达 疏:“人之生也,始變化爲形,形之靈者,名之曰魄也……附形之靈爲魄。”《说文·鬼部》“魄” 桂馥 义证引 傅逊 曰:“ 左氏 所謂魄,不專指形而言。如下文所云‘魂魄能憑依於人’及前所云‘奪 伯有 魄’,皆非形也。”
赵又春先生认为此处:“魄”的本义是指古人心中的阴神,由于被认为依附在人身上,就被引申为指人的形体了,并有了“体魄”、“形魄”等说法。我同意赵先生的意见,所以我将“营魄”意解为“全身心”。其实,即便不将魄理解为身体,就按其本义理解为“精气”、“精神”,将“营魄”理解为“全身心”也应当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如果我们依照《老子》全文的思想背景,则正如赵又春先生所说“老子究竟想说什么呢?只能认为是针对人有时会精神和身体不合一这个事实情况,他这是在教人做事要认真专心,要做到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在心在”。也就是教导侯王要全身心投入到他的为政的工作当中,在其位谋其政,干一行爱一行。
此句可通译为:
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政之中),能够做到(身心)不分离吗?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这里,以前的注家绝大多数都将“气”理解为精气、元气一类的气功之气,但这一类气本身就是至柔、至弱、无质、无形之物,显然“能婴儿乎?”不应当成为它的追求;若是说人练了老子的瑜伽以后,身子能柔得象婴儿,从单个句子的逻辑上倒还靠点谱,但是放在整体中看则未免显得过于突兀。
在《汉语大词典》中,对于“气”在所谓中国古代哲学(我一直以为称为中国古代思想更恰当)中的概念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主观唯心主义者用以指主观精神。《孟子·公孙丑下》:“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宋代及以后的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气”是一种在“理”(即精神)之后的物质。
宋朱熹
《答黄道夫》:“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
明何景明
《内篇》之二十:“氣者,形之御也。氣以神動,形以氣存,不存而存,故曰難老。”朴素唯物主义者则用以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易·繫辞上》:“精氣爲物,遊魂爲變。”
孔颖达
疏:“‘精氣爲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
汉王充
《论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汉王符
《潜夫论·本训》:“麟龍、鸞鳳、蝥蠈、蝝蝗,莫非氣之所爲也。”
宋张载
《正蒙·乾称下》:“凡象,皆氣也。”
王夫之
注:“使之各成其象者,皆氣所聚也。”
清
气: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我认为就依其先秦的本义,理解为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即可。而侯王、君主的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不恰恰就是本章最后总结部分的“德”——君德吗?!
这里讲侯王要将其本身或者本人自身的特点、属性,抟,也就是捏聚、集聚至“柔”这一属性、特点之上。而“柔”正是《老子》中对于侯王所一再提出的德行的要求。
此句可通译为:
将自身的特点、属性,捏聚、集聚至“柔”这一属性、特点之上,能够做到(至柔至顺)如同婴儿一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