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记 学记》之启发诱导教学原则

(2007-08-17 23:00:16)
标签:

随笔/感悟

 

《礼记 学记》教学原则对现在语文教学的启发

——关于“启发诱导原则”的思考

《礼记》是我国儒家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部礼文化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记》一文则阐述了古人的教育观,为学之道和为师之道。此文虽只有一千多字,却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炼,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影响深远,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汉代学者郑康成说:“名《学记》者,以其记人教学之义。”朱熹则说:“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盖兼大小学言之”。可见,《学记》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堪称其中的精华。本文仅从《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出发,结合现在的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启发诱导原则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学记》认为:“君子之教,喻也。” 所谓“喻”,即启发诱导的意思。《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注重启发,善于启发。那么今天,我们是否依然遵循着这一基本原则呢?也许我们应该感到惭愧。长期以来,为了应考,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把语文学习等同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把答卷能力看作语文能力。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学生知道学得很辛苦。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这固然有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责任,但或许也有教师自身对教学规律认识模糊的责任。直到有一天,人们突然意识到“填鸭式”的教学其实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的,于是,教学开始改革。事实上,《学记》中早就提到过这种行为的不合理性及其严重后果: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改革的春风吹皱了平静的课堂,启发诱导的理念成为一种时尚。一时间,教师们纷纷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准备精彩生动的导语,在课堂上努力诱发学生回答问题,启发学生交流思考。毫无疑问,改革让课堂更富生气,也有不少教师真正参透了启发诱导的含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将之融会贯通,然而,遗憾的是,误区总是很难避免。启发诱导的形式外壳受到了热情的追捧和效仿,甚至可以演化成满堂问,而其真正内涵却备受冷落,也许又是“便捷”惹的祸。

那么,何谓“启发”?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则说得更为详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然而,问题再怎么精致,活动再怎么丰富,“真理”永远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学生就猜去吧的现象也许不在少数,甚至出现在一堂堂精心准备的展示课中,因为教学目标是必须完成的。?二是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激励的方法自然是千变万化,有没有压抑倒是非常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文水平。因为满脑子的教学目标,所以有时候难免会混淆了匡正与压抑的区别。所以教师们大多现在都会很聪明的选择先肯定学生的答案,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当然班里不乏灵活的学生,是很能充分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的。当然,话是不能说满的。我也的确见识过由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出发,巧妙地引发学生对回答本身的反思,从而发现问题,提高认识。三是要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其实,老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结论也许并不是最可悲的,因为至少老师还会思考并有独立见解,也许这样的老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独立思考。最最可悲的是,教参的结论代替了很多很多老师的结论,这下可好,天下大一统了,学生们也终于学会了问:“老师,那标准答案究竟是什么?”

       看来,这启发的内涵实质看起来明白易懂,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然而《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可见,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启发诱导原则,语文教学才会是符合客观规律,是合理而有效的。所以,面对启发诱导原则,虽然很多语文教师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这是每一位有志的语文教师都无法放弃的追求。

当然,《学记》中还要求教育教学要“博喻”。它指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就是说,优秀教师应当知道学习达到高深境界之道有难易,且要懂得学生的资质有优劣之别,然后才能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只有能做到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博喻”比“善喻”的要求更高更广泛,也更理想。

《学记》是距今2 0 0 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的作品,它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而又最为完备的一篇。其中的很多教学原则在经过2 0 0 0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之后, 即使放在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着很有生命力的火花。所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学记》自然是非常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