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小青导演之越《西厢》昆《班昭》京《将军道》

(2012-12-11 23:03:49)
标签:

西厢记

班昭

将军道

杨小青

分类: 氍毹毯上

很久很久之前看的戏了。有些文字是当时写的,有些是现在补的,不管断没断乱不乱,就这样吧。

将此三戏合在一起,起初没什么用意,只是因为懒得写三篇,后来看了下杨小青导演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73d8d3010111km.html,才知40年来,她共执导大戏、折子、专场、戏曲演唱会近百,涉及越、京、昆、绍、瓯、潮、河北梆子等各个剧种,获奖鼎丰,而这三个戏,恰好是她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作品,创排距今分别为21年、11年、1年,如此巧合,也算是所合有据吧。

 

越《西厢》

 

5月6日,杭城看西厢。

某问说,人家卖西厢,卖的是回忆,看的人也一样,谁让你老是纠结唱腔台步身段啥啥啥的?我知道,她说的都对,但是,我就是这么一个纠结的人,更何况,对于西厢,我买的,可也算不上是回忆吧。

 

幼时,在电视里看过浙百何英版的西厢,还曾见过报纸上浙、沪版西厢的对比,浙版的支持者批沪版表现手段陈旧,沪版的支持者又说浙百转台大大不妥……直至浙西厢声名鹊起获奖众多,对上越这样的老牌大团怕也冲击非小。当年的我,远未看过上越版,无从对比,此前大爱旧版陆唐,对茅也无甚恶感,但我已经不大喜欢这戏,而我未曾料想,这西厢,亦成了我与浙百渐行渐远的开始,此后的茅专场我已无爱,寒情更成就了平生头一次看戏睡着的经历。因此,西厢那一袭宝蓝色长衫,虽则于很多浙百粉丝而言,是一个如同幻梦般令人魂飞神弛的所在,于我,却不过平常一戏。

很多年后,我在网上看到了上越版西厢,那是方亚芬与钱惠丽青春时期的版本,却亦是我所见的她俩最好的版本,工笔细腻,极尽莺莺曲折心事,人物各各有戏,构架精巧已极。后来,我看过空中剧院版,看过现场版,但再也没有当初甫看此戏的震动,或者,对于有天赋的演员而言,青春时期的表演自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因为青涩,因为纯真,因为认真地全情投入。

 

知道浙版原班人马的西厢要演,还是在三月,当时有点小激动,因为她们的西厢毕竟已经绝迹舞台近二十年,更因为,按照茅的说法,此一别后,将再不演西厢。

我想我至少应该再去看一回这出可能再不复见的原版戏,哪怕,只是为了现场看一回颜佳,于是,迅速买好了戏票,甚至,还忽悠来了远在河南的阁老。因为票价太高,只舍得买了三楼的,花了180块票钱、10块(还是12?记不得了)快递费。

演出的那天傍晚,阁老很激动,我们一路暴走,7时赶到剧场,我才在小卖部买了包饼干当晚饭,而阁老一口未吃。我理解她对茅的喜欢,何况,这是她第一次看偶像的现场。

 

坐在高高的三层楼之上,尽管演员的五官与表情并不清晰,但视野更为全方位,隐有把控全局之感,竟也别有一番意趣。

其实真的比预想得要好,当年不喜欢浙西厢,原因有四,一不喜人物,在我看来,张生不过一见色起意的风流浪子,使尽手段勾搭祭父的相国千金;二不喜剧本,浮滑浪子配花瓶佳人,情节完全倾斜在张生身上,颇为无聊;三不喜舞台呈现,虚而不实,形式凌驾于内容,转台看得我眼晕;四不喜演员表演,我不喜欢茅威涛踢褶子时露出大片水衣水裤的狂放,也是从这个戏开始,她勾头缩肩一惊一乍之状日益明显,而流畅度大为欠缺……

而在看了这些年众多的大烂戏之后,不得不承认,虽然上述缺点仍在,但浙百西厢词章音乐表演俱佳,在二度的诗意浪漫之美上,已臻极致。尽管,这可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看完之后,只觉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未曾打动,无甚印迹。

 

大转台自是舞台上最为夺目的物件,一场数转,演员们上下不停,于场景转换上自然迅捷流动许多,却也令我经常担心,台上的人会不会被转晕掉,摔着自己?

演员方面,茅威涛对舞台具有极强的掌控力,风魔酸丁气质依旧,却比当年增添了一点岁月带来的厚度,嗓子自然仍不够圆润平滑,但完成得还算顺利。

颜佳阔别多载,依然沥沥莺声,更兼一种深闺娇花气质,楚楚动人,风姿婉约。嗯,我一直坚信她最好的角色是牛小姐,莺莺这样的大花瓶,也是恰如其分,所不足者,多年未上台,吐字有些不清,上下台阶显得不稳,台步略猛和泛。

陈辉玲依然是地道的演技派,刁钻热情、灵动可爱的小丫环,如蝴蝶般穿梭于夫人小姐张生之间,牵线搭桥仗义执言居功厥伟,奈何嗓子细弱到令我想到一个词——气若游丝,这嗓子或能勉强应付唐婉,却已实在难衬红娘。遥想当年嗓子甜脆有力的百花公主,不由一声叹息。

浙版的老夫人基本属于酱油,董柯娣很有相国夫人的威重之感,但慈爱之情略显不足,俺对老董的嗓子木有发挥,表示万分遗憾。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晚最好听的声音,是伴唱的黄依群。而俺全剧唯二有点小入戏的地方,是张生莺莺的佳期,以及张生面对老夫人的总结陈词——终于,看到了一点可称挚诚和挚情的东西。

 

演出结束后,是封箱仪式,杨小青主持,主演们一溜水衣站在台上。

方今眼球经济,吸引人眼球、搞宣传噱头无可厚非,对传统表示虔诚之态,也算正道。但是,不要以为戏曲曲艺界只有自己头一个想到并实践着封箱,不要将古而有之约定俗成的封箱附会成自己所需要的意思,对于一个年轻的剧种,尤其不要露怯,授人以柄。请珍而重之。

据说西厢还要演,演吧,这是好事,但能不能,不要再以封箱的名义。

 

昆《班昭》

当杨小青展演剧目表一出来时,我最想看的,便是昆曲《班昭》与京剧《将军道》。想不到那些日子竟到了杭州培训,算是恰逢其会,虽然培训地点在远郊,但那两日刚好结束尚早,还能进城看戏,也算幸运。

 

今年两月,曾在电视上看到从昆曲班昭移植过来的杭越版,看完以后,转了自己发过的电视剧《司马迁》主题曲的微博,并续之,为凑在140字之内,严重半文不白:“昔闻马续为伴班昭自领宫刑,恶寒,再不看昆版。今观越,一度二度皆不咋。因情节怪异,度之,惊,真不知班昭有无后人存世,若有,恐大打官司。遥想班超班昭风采,而此戏仅余孤苦BT不见热爱满足,全程压抑。词亦白,不知昆家如何?全剧唯演员尚可,然手段匮乏,惟疯癫跪嚎话剧之,叹。思念《司马迁》矣!”

可能,我是一个执拗的人吧,我一向觉得,把人拔高尚可,但泼脏水却不行。因此,我能接受把班超上书汉书解禁移花接木到班昭头上,却实在无法接受曹寿成为太后禁脔、而面对史有其名的将军马续,却在戏里自领宫刑这样的编造,我曾想,这些人是不是都已无后人了呢?如果有,可该怎么忍受……

 

9月12日,昆剧《班昭》,这是我继浙昆《公孙子都》、上昆《长生殿》第三本之后,第三次看昆曲现场。整体一般,也谈不上喜欢,话剧化严重, 词句不算雷有些水;台侧和台后经常出现弹琴奏乐者,八名女子不时出现木然站立,为彰班昭女诫之功否?殊为莫名,一笑。若说境界,太多愤懑怨恨,太少喜爱欢欣,我不信仅有责任与承诺,对于一名学者而言,便已足够。

但相比之下,昆版班昭还是远胜越版的。

 

首要在于演员,戏曲真是勿庸置疑角儿的艺术啊,二位艺术家状态不错,声音很有穿透力,进宫后略显所不继。这个戏的年龄跨度很大,张静娴老师需从14岁演到70余岁,垂髫少女到耄耋老妇,从小花旦到闺门旦到青衣直至老旦……难度很大,张老师历经60余年的风霜,演少女惠班时终究有点“演”的感觉,但是,少女的神态动作,已经描摩得很是不易,天真烂漫,娇俏可人。等到中老年,越发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站在那里,便自有一种岁月沉淀的气度韵致。

很喜欢蔡正仁先生,憨态可掬,极为萌人,放弃这样可爱这样重感情的男儿,惠班真是无慧眼!最后一场很不错,三杯清茶,两位艺术家收束得从容深情稳健, 似有种阅尽世事的隽永,令人不由心生感喟。

其余演员,我瞧不出来多少昆味,好吧,我实在是个最严重的昆曲棒槌。需要大力夸赞的,是吴双,真个是光彩照人,末场一段白口,收获两次掌声,我想,在昆三班里,吴双应该已经算得是翘楚中的翘楚。

 

演员之外,这一版《班昭》的优势,还在于剧种。这戏剧本很不咋,一以贯之的罗编风格,就是“病梅馆记”,怎么狗血,怎么拧巴,怎么折腾着来。现在的越剧,一演文人戏,就容易出现一种故作高深的无病呻吟状,为了显得有深度,就越发使劲地拧巴,使劲地话剧……也就越发没法看了。

相比之下,昆曲那种浸润着岁月的厚重,承载着悠远历史感和文化感的气质,还是压住台了。

 

谢幕时,杨小青导演说,她曾向谷好好表达了对老艺术家们身体的担心,结果谷好好和她说,不让老艺术家们演戏,才会出问题呢!全场掌声。

当晚,还请上了张铭荣先生,据说,他亦是合作此戏的昆曲方面导演,为尚有的昆味,致敬!

 

京《将军道》

9月14日,从杭州郊区,赶赴杭州剧院,看京剧《将军道》。

此前看过视频,属于近年京剧新编戏里难得剧本站得住,还偶能让人激动一记的,但二度实在极不京剧,服装音美都不姓京,不见程式,话剧加唱,还有不少大而无当的豪华场面人海气魄……我想,了解和尊重一个剧种,是编导演一出新戏,最起码的前提。

当晚,整体的看戏过程还是比较愉快的,现场看大场面大交响更易接受些,要求不高,烦恼就少。然而还是很遗憾,当看到龙套们都成了人海的填充,伴唱全是在唱歌,武戏变成了舞蹈,交响盖过了唱腔……它本应获得更符合京剧本体的呈现,它有这个资本,有这个底子。

剧本确实不错,编剧有自己的思考和诉求,文辞甚至可称工整蕴藉,有历史感,人物也算生动,连在新编历史剧里最易像加塞的女主,都尚可凑合。只是在情节上,尤其是中间部分,还是有不少芜杂不畅的地方:比如伐楚战略被简化成了拖延战术,磨矶许久;闻听诏命后的无奈苍凉感不足,心理描摩浮在表面;求田问舍虽有涉及,却也没有直接解释其心境……于是老将军之能之忠之智,都略显描写乏力。

这是我头一回看常东的戏,他演出了一个通透仁义的老将军,很有魅力;张宏伟的嬴政一般,其实我奇怪双雄为什么不是一生一净而是两生,可能,是剧团演员所限吧。由于是新编戏,演员无处借鉴模仿,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手段又匮乏,有时会给人样板戏之感。

沈阳京剧院坐36个小时火车到杭,连夜装台白天排练晚上演出……辛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