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人人心中都有一代英雄美人

(2008-07-22 00:16:51)
标签:

赤壁

吴宇森

影评

杂谈

分类: 声色光影

《赤壁》:人人心中都有一代英雄美人《赤壁》:人人心中都有一代英雄美人

且做前言

今天,梁朝伟和刘嘉玲结婚了。我不是他们俩任何一个的粉,但是,我愿意真诚地祝福他们,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爱情长跑之后,他们用一个古老而美好的仪式,向别人,也向自己宣示了相依相扶不离不弃的信念。希望他们能一直这样走下去《赤壁》:人人心中都有一代英雄美人

 

上周六早上,去看了《赤壁》——虽然在网上看到了太多的批评和斥责,可还是想看看吴宇森和他的团队,如何展开这段风云激荡的英雄岁月。

去得早,坐在影厅最好的位子,但观剧环境真的不好。左边是一个小LOLI,不停地喊:哎呀,快点,小心,有枪,左边,右边……右边是一对恋人,女的是一个历史小白,时不时地问后来谁打胜了、孙尚香嫁给谁之类的愚蠢问题,男的是个伪汉史通和曹操粉,全程介绍未来情节走向,并每每在剧中人物斥骂曹操之后,先“错”上一声,然后出言反驳,其忠毅护卫之心,怕是曹公再世也会感动……

 

可饶是如此,我依然看得非常投入,事实上,电影真的不错,比我预想的好了太多太多。

 

三个问题

先说三个问题。

 

问题一:这电影有原著么?

很多人都是看《三国演义》长大的,对三国人物,心中都有了定形,但是这个剧,不是按《三国演义》的路数来的,也不是按《三国志》来的,它是约定俗成的三国再加上编导们心中的三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客观上来说,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资金和市场,所以,他们才能把心中的三国赤壁故事讲给全世界听。何况,《赤壁》里的三国并没有什么太出格的地方啊,东吴还是水军,周瑜还是都督,妻子还是小乔,诸葛还是孔明……再说了,《三国演义》原本也不是史书,捧之读之固然精彩有趣,但如果照搬银幕,未免冰冷的权谋杀戮过多,暖人襟怀的情义过少;而《三国志》作为史书,也终归内容稀薄、语言简约了一些。

 

问题二:这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自然了,中国人民是要看的,亚洲人民是要看的。那么,欧美人民要不要看呢?如果把欧美人民排除,那么, 6亿多的投资如何收得回来?中国大片走向世界的寄望呢?浸淫三国小说、史书、电视剧、评弹多年的中国人,自然能对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战和如许的勇将谋士如数家珍,可是不了解历史的外国人会不会面对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头雾水?我们看国外史诗大片时,纵然不明白影片所处时代和复杂关系,有没有看得一团乱麻的情况出现?这不是媚外,这是对艺术的尊重,对普世观众的尊重。再退一步说,哪怕全球观众都明白这样的故事背景,编导是不是也有责任把电影拍得晓畅一些,让大家可以不代入历史地欣然看懂?毕竟,上下部合起来,也不过五个小时,而赤壁人物、前情后要又有多少……

 

问题三: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电影?

它当然不是历史正剧,只是一部商业大片。商业大片,是为了赚钱,如果它还有野心向史诗剧靠拢,那么总少不了阴谋爱情战争生死,少不得加进去几位美人——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有情怀有场面有技巧有故事,片子就已经不错、基本合格了。再者,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总要找几个有商业价值、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参演,而中国的明星,实在是太少太少,于是常常不得不只选贵的,导致同样的几个面孔翻来倒去,其实,这只是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合理配置,一种无奈的选择《赤壁》:人人心中都有一代英雄美人

 

所谓笑点

笑分N种,一种是欢乐的笑,一种是嘲讽的笑,前一种是艺术效果,后一种是笑场。

我并不认为,历史人物一定要板起脸来装深沉装刻板,纵然他们咤叱风云纵横天下,但是,他们也曾年轻,也曾风趣,也曾嘻闹,也曾,不那么伟大过。

我承认,看剧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那些台词,我也嘲笑过,但是,当我置身于影院,却只觉得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恰当的,并没有什么硌应的地方,而有些台词,编剧和导演的意图就是让你笑,会心一笑的笑,开心愉悦的笑,好笑的笑。而对另外一些台词而言,我只觉得嘲讽者的可笑。

 

仅举两例。

曹操的“如虎添蹼”。有人拿这个来说一代文宗大文学家大诗人曹操被改得没了文化,可是在电影里,全句是这样的。曹操闻听蔡瑁张允投降,心下大喜,说道,蔡张二将率水师来降,对曹军而言,不能说“如虎添翼”,而是“如虎添蹼”啊。这话有什么问题?不是编剧和老曹不懂成语,而是一些观众有意曲解!

孙尚香的“天下兴亡,匹女有责。”能不能再提请某些观众注意前后文?孙是个大大咧咧的恣意女子,这话是针对鲁肃问她“你会干什么,你打过仗么”的回应,而紧跟此句的,便是鲁肃的另一处明显设计过的笑点“我还匹马有责呢!”接下来,孙尚香心头不忿,把鲁肃的马唬得倒地,鲁肃摔了个脚朝天,周瑜和诸葛亮怕得并驾拍马而逃……这不挺好玩么?

……

 

关于情节

有人说,赤壁的开头很冗余,可是,如果不尽写曹之狠霸,观众何处去找情感凭依?三国确无义战,然而,人心却需要找个寄托,便纵是外国观众,难道让他们去看三方诸候不分对错一通乱打?

网上有人说,剧中刘备让“群众”们先走。这又不是一句真话,遍查全剧,并无“群众”二字,唯说“百姓”。刘备听得妻儿陷落,却面无表情,拉起难民的孩子,这一处设计得非常巧妙,仁者形象呼之欲出;看见赵云救子而归,不由拥住爱将,这一处也无可厚非,毕竟人之常情。而这边厢的仁,与他后来向孙权讨要荆州“将息难民”的诈形成对比,构成了刘备完整而耐人寻味的人性系统。

张飞未曾当阳一声吼……拜托,张飞不是神,电影也不能太演义了吧。至于关二爷不练水师而出现在战场……难道让他在后面突然出现?何况,这边厢曹操对他的义释,不正好给他后来华容道放曹归去打下伏笔么?

周瑜的“小曲误,周郎顾”是我很喜欢的一节。周瑜说,打过一次仗后,就再不想打第二次了。他是个多么懂得享受和热爱生活的人,即使眼前兵马演阵,心中仍为宫商角羽存下一席之地。耳听得笛声滞塞,他竟循声而去,拿过农家孩童的笛子,用小刀细细修理笛孔……笛子在孩子的口中缓缓释放出清透的乐声,一幅东吴美景在眼前缓缓展开。如果没有战争,这将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刀兵,总是暂时的,生活和心灵的平静,才会永恒,反抗暴政,就是护卫平静。而查找、饶恕偷牛者的情节,固然不算新鲜,但我仍然被感动了,它和前文一脉相承——护卫平静,这平静,属于东吴子民,也应该属于东吴的兵丁。

至于给马接生,这是为了引出小乔,也是为了给瑜亮二人的友谊提供一个发展的契机;到了抚琴,这一切已经是水到渠成……不要说什么断背,如今这年头,连故事里真挚的友谊也存不下么?他们聪明,骄傲,他们相像,相像的人也许也更容易成为仇人,但是,吴宇森留给了我们一些向往一些安慰,惺惺相惜的友情,聪明人之间的友谊,可以走得更远。瑜亮二人的友情,就像吴宇森一贯热爱呈现的兄弟情一样,绵延到了最后,尽管,他们都认识到了“瑜是瑜,亮是亮,各为其主”的结局,尽管,这样的预感使人感到怅然……

顺便说,我并不认为诸葛亮不能给马接生——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孔明,会给动物接生怎么了?张飞本来就擅书画,写一笔好字怎么了?关二爷为什么不能闲时教教孩子们读书?编席织履出身的刘备又怎么不能给兄弟们做做鞋子?何况,织鞋子引出了周瑜人心齐则力难断的评论,而张飞的写字,也是一处笑点啊,君不见周瑜夺纸看字,张飞一声怒吼,诸葛早已洞察机先地捂住了耳朵……这支部队,并不像东吴军队严整,它带着更多江湖义气的色彩,更多草根民间味道,不更可爱么?

孙权射虎也是我喜欢的一处情节。这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一直处于父兄二人年少成名英明神武的阴影之下,性子自然偏重沉郁多虑,但待到“亲射虎,看孙郎”,终于激发英雄气概,从此豪气平生,立誓与曹军周旋。

而吴蜀联军与曹军的大战也由此缓缓拉开……

 

人物乱弹

周瑜。总算有了一个不小气的大都督,也算了却了我一个周郎粉丝的小小牵挂。这位大都督,风光霁月,允文允武,有谋略有智慧有胆色,却也懂生活懂爱情懂友谊……总之,俺喜欢!梁朝伟虽然年纪所限,不够英发不够得意,但是演技摆在那里,轻风明月,舒服以极!

诸葛亮。有谁说诸葛一定要高深莫测聪明近妖?20多岁的孔明先生为什么不能幽默甚至冷幽默呢?“冷静”和“略懂”也让我常常宛尔——是宛尔,我喜欢这样的人物设置,我喜欢走下神坛的诸葛亮!金城武有些闷骚有些搞,演得非常好玩,就是眼神太亮晶晶,而且,身段实在过于妖娆了些……

小乔。我简直怀疑是因人设戏。那段床戏有啥意思?后面包扎伤口简直是红果果的挑逗……林志玲的“落月,挺住啊”使我起了一声鸡皮,嗓音之纤之甜之柔腻让人完全无法消受。

孙尚香。马上射箭颇帅,人物也有几分爽朗可爱。又是小燕子的性子,还是小燕子的演员,但是,这一位的台词功底历经十年未有寸进,也算异数。

曹操。我相信,他想让小乔成为战利品,而不是把小乔作为战争的起源……曹操有些脸谱化,暴烈好色。张丰毅演出了曹操的气势和曹操的心性,但是,这样的威势,却似乎不像曹操的气魄。

孙权。如果不是这口台普,我愿意给张震打一个更高些的分数,尤爱看他缓缓拔剑时的细目森然,一寸一寸的光线移动下,牵扯出缕缕心绪。

赵云、甘兴。子龙不是心中的白袍将,更粗更豪更糙……但是,胡军真有一股狠劲儿,气概如虹。许是怕与史不符,少了甘宁倒来了个甘兴……日本演员一脸凶相,似乎时时想生撕人肉,却使我把这副形象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刘关张。刘备很土很草根,不像大耳长手的刘皇叔,却更有一种平民草根的况味,到后面借荆州、看尚香,人物的多面显现,与前面形成了对比,颇可玩味。张飞形象脸谱化,没甚可说的。最难忍受的是关羽,呜呼,关二爷啊,竟然如此蔫蔫的,不上马只步战,每次出战还要摆NN个POSE……

最后,要向鲁肃孔融程普黄盖老农们致敬,你们是最恰如其分的绿叶!

 

情节缺陷

赤壁不是一部完美、甚或优秀的片子,除了前文所述一些人物设置上的问题,便是节奏上,也颇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

文戏终究冗长了些,节奏太慢,无论是周郎顾曲还是诸葛接生,都嫌拖沓,至于小乔,完全一只不够漂亮的花瓶,可以全部删了的……面对上集,我真是担心下部从群英会始到华容道止,这么多的情节如何铺排?!

但和文戏相比,更拖的倒是武戏。开场时的一战也便罢了,反光盾版虽然新奇,但似乎没啥可操作性,显得有几分异想天开。最不喜欢的倒是片尾的八卦阵,打了半天就是为了消灭曹军2000余人,而且每每一阵合拢,杀出一员大将,你方打罢我登场,重复无趣以极。至于周瑜亲自下场拼杀,虽然似乎不智,我却觉得面上是周瑜豪气顿生,而底下却是吴导童心大起,尤其是他夺来曹军军旗,倒插于地,倒与开头时关羽抢回自家汉旗的风采遥相呼应——旗帜是方向,也是信仰……

 

吴宇森的鸽子飞过吴地,飞过长江,飞向曹营,曹军的战舰在鸽子的羽翼下缓缓展开,《赤壁》上部走向了结束,而我,已经开始期待下部。听说(下)中多有雷人情节,心下不免惴惴,不过想起此番经历,便又觉得,看完再议,也许,才是相对客观的论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