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芙蓉书阁诗钞》的前言

(2022-12-02 10:44:28)
标签:

诗钞

前言

诗集

序言

诗歌

分类: 我的文章

《芙蓉书阁诗钞》

前  

芙蓉书阁|邓旺林

  我对于古典诗歌是早有兴趣。我初中同班好友温亨让同学在其为《情系三中》一书而撰写的《同窗厚谊》一文[1]中有这样的记述:

初中时,我因为同学间的友情交往,而培养了对文学和诗歌的兴趣。一天,邓旺林同学给我讲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常识,并把他写的一首七言诗《咏松》拿给我看。现在还记得其中两句是'满身盔甲凌霜雪,何惧东南西北风。’我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此两人交往甚密,成为好友,我也偷偷地学起作诗来。有时搜肠括肚凑出二句,不禁暗暗得意,于是赶紧拿去和旺林研究。两人讲到高兴之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直忘乎所以。

这首咏松诗是多么幼稚,其最后一句是不是模仿了郑板桥的《竹石》诗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又是多么拙劣的模仿,如此等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我至迟在读初中时就已开始了古典诗歌的练笔。可惜我对于古典诗歌只是有一定的兴趣,学习古典诗歌的写作也是浅尝辄止,因此并无大的进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过去出于评职称等的功利需要,曾写作和发表过一些学术论文或教学论文,那是不敢掉以轻心的,每每反复推敲,数易其稿。而于写作古典诗歌,或出于应酬,或出于消遣,并没有把它太当一回事。往往只是一时兴感之作,重在能表情达意,或记事备忘而已。因此,用语不避俚俗,造句力求简明。在体裁方面,也往往避重就轻,远难趋易:因为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有几种,容易记住,而词的谱式多种多样,殊难记得,因此极少写词;律诗要讲究对仗,比较费神,因此所写多为绝句,且有不少属于除韵脚外不拘平仄的古绝。

 我的古典诗歌习作,1980 年之前写的全无保存,1980年到2002年写的也多有散轶。从2003年起所写的则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了。此次从1980年迄今所有保留下来的诗作中,一共挑选了402首入书。此外,还收录了几十首山歌。我在大队、公社宣传队时写了不少供宣传演唱的山歌,绝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放在本书中的《工地山歌拾零》,是在公社农建团工地宣传时用的。原本没有打算收录,因其属于失而复得,弥觉可贵,不忍舍弃。而写于2004年的5首山歌之所以也收入书中,则是因其在记事备忘方面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

 由于按照诗歌的内容或体裁进行分类编排,都存在各部分间篇幅严重失衡的问题,因此本书选择了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列的方式。

 我的不少诗歌带有序引、附记。诗歌的这些附加部分,或用于交代诗歌写作的有关背景,以利于读者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或用于记事备忘。考虑到读者对于诗歌的这类附加部分,很可能比对诗歌本身还更感兴趣,因此在编辑本诗集时,便把它们带了进来。至于这些附加性的内容,有的其篇幅比诗歌本身的篇幅还要大,这也是早有先例可循的。例如苏轼的《破琴诗》,五言12句,加标点才72个字符,而其“引”(即诗序)却有360个字符左右。

 下面简单说明一下与我所写的诗歌有关的几个具体的问题:

  一、新韵。我所用的新韵是以秦似教授编著的《现代诗韵》一书为依据的(可参见本书附录一)。

  二、对式。此“对式”即古人所说“折腰体”。“对式”是湖州师院中文系徐青教授[2]的提法。我以为它能更准确、明快地反映出这类诗歌诗联间的结构方式,故“吐故纳新”,取而用之。

  三、律诗律联间的组合方式并非只有“粘式”一种。凡属“粘对混合式”律诗均在标题后添加括注。关于“粘对混合式”详见本书附录二《从律联间组合方式看律诗结构的多样性》。

【注】

1.见《情系三中》(大埔三河中学第卅一届(六四年)毕业·师生回忆录)P146—147

2.详见本书“附录二”的附记部分

(2019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