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的灵萨迪(Saadi),为中古波斯(现伊朗)的大诗人,被誉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萨迪以优美典雅、独具风采的抒情诗作,开创了波斯古典诗歌的新局面。他的散文作品如《论文五篇》、《帝王的规劝》、《论理智与爱情》等,也是传世的佳作。萨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蔷薇园》又译《真境花园》或《玫瑰园》。《果园》是他结束自己的漫游返回故乡后的第一部作品,写成于1257年,最初以《萨迪集》问世。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道德修养的准则规范,小到待人接物的礼节及生活起居经验,还涉及到天文、鬼神、哲学、历史、伦理、医学、兵法等方面的问题,应有尽有。全书160个故事所描写的多是帝王、圣哲、教徒、云游者的生活,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有诗人漫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对这些事件的评判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爱憎情感,充满对善良
、纯洁、赤诚、正义、光明与真理的礼赞,堪称是萨迪的理想国。《蔷薇园》用无韵散文、韵文并间有短诗写成,题材和《果园》相仿,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共8卷。全书运用娓娓动听的叙述与以事喻理的教谕,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果园》和《蔷薇园》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诗用词平易,句式简练。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此书问世700多年来,以它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各国人民都喜爱的不朽之作。
萨迪曾长期托钵漫游足迹遍至亚洲、非洲广大地区,辗转阿拉伯半岛、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和我国喀什噶尔等地,来体悟人生的真谛,后来回到家乡,从此隐世遁居。他借助苏菲派所突出人的神秘直觉和对安拉及宗教真谛的内心体验,追求精神生活的净化,使“人主合一”的神圣意境更加生活化、感情化,萨迪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萨迪的作品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不仅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世界文坛上也有一席之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不朽之作。歌德和普希金对萨迪都有过很高的评价,普希金有句名言道:“有些人已经不存在了,还有些人远去了———正象萨迪有一次说的。”
马克吐温评价萨迪是和歌德、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文豪。《果园》早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拉丁、土耳其等多国文字。《果园》发表后便不胫而走,为人们广泛流传阅读,并用作教材,许多诗句成为人们流传的格言。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起到了经典般的作用,成为陶冶穆斯林道德情操的重要读物。《蔷薇园》也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为中世纪伊斯兰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萨迪的名字也成为穆斯林尤其是伊朗穆斯林的骄傲。萨迪以文笔,以及对社会和道义精神的思考而为人所称道。萨迪鼓励接近造物主的一切行为,而对伊斯兰教反对的诸如私欲、饮酒和淫乱等行为深恶痛绝、无情鞭挞。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勤于祈祷,清心寡欲,主张仁爱、怜悯、宽恕,强调善行应当是发自人内心自觉自愿的行为。在他心目中,理想完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应当是既虔诚敬意地履行宗教功课,而又真心实意地行善济人。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的许多观点对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因此,19世纪以后,欧洲不少诗人把他视为具有崇高人道主义思想的世界诗人。他的名言“亚当子孙皆兄弟”(The children of Adam are limbs to each
other)已被联合国奉为阐述其宗旨的箴言。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隆重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大会,萨迪就在其中。萨迪的作品很早就传入中国。《蔷薇园》早已成为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
一个虔诚的人沉浸在冥思苦想的海洋里,当他从凝思中出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激动的说:“你能从那花园里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礼物呢?”他说:“我记得当我走近果树时,想用衣襟盛满花朵作为礼品送给你们。而花卉的芬芳早已使我陶醉,衣襟从我手中滑落了。”
“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造物之初本一体。一肢罹病染全身。为人不恤他人苦,不配世上妄为人。”
The
children of Adam are limbs of each other
Having
been created of one essence.
When the
calamity of time afflicts one limb
The
other limbs cannot remain at rest.
If you
have no sympathy for the troubles of others
You are
not worthy to be called by the name of
"man".——《蔷薇园》,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引用过。
若能以善行解脱一颗心的痛苦,
胜似每步把千句经文诵读。(故事24)
道德修养与日常的宗教功课相比更为重视前者。
敬主修行无非是为民效力,
否则念珠拜垫与破袍又有何益?(故事4)
1
一天我在浴室里沐浴,爱人递给我一块香泥。
我问香泥:"你是麝香还是龙涎香?这样的芳香令人陶醉舒畅。”
它说:“我也是一块平凡的泥土,只是和花儿长期相处,花儿才传给我馥郁的芬芳,否则我也像泥土一样平常。”
2
智者啊,讲话总该有头有尾,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能插嘴。
有见识、有教养的聪明人,在别人讲话时总是紧闭双唇。
3
大运亨通之时如不行好积善,无能为力时肯定会遭受艰难。
没有比惹恼群众的人更为可怜,他遇到困难时不会有一个伙伴。
4
喂,不要一味听信别人的赞美,他希望的只是小恩小惠。
如果有一天你不能让他满足,他会接连说出你的两百个短处。
5
当看到自己的话能起作用的时候,你再开口。
语言是完美人性的功课,不要因说话而降低自己的人格。
6
我能做到不使任何人痛苦悲伤,却医治不了恶人歹毒的心肠。
忌贤妒能的人只有死亡,才能摆脱自设的苦难罗网。
真主赐给众人的恩典,小人总是希望自己独占。
不能因为蝙蝠白天看不见亮光,就去诅咒温暖的太阳。
宁可让恶人的千只眼睛瞎掉,也要让这世界上阳光普照。
7
困苦中的朋友不要悲伤,生命之泉总在暗中流淌;
真主的仁慈广大无边.不要因为时运不济而闷闷不乐,
忍耐虽然痛苦却能结出甜果。
8
遇到残暴者时运亨通,百姓的选择是顺从。
如果没有野兽般尖利的指爪,人们不会动手打架。
像钢铁的手臂挑战,会折断你细嫩的手腕。
等待吧,当他的手被命运捆绑,你在一下子打出他的脑浆。
9
坚强有力的臂膀,难以击断柔嫩的手掌。
不要伤害赢弱的心灵,免得被更强的人欺凌。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叫嚷嚷让所有有人都知道,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
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
就会死于饥寒。
世上往往如此,当他们不懂得生活的价值的时候,就会一味地纵情逸乐。
潜水者若是想着鲨鱼的巨就绝不可能采到宝贵的珍珠。
旅行有好多益处:新鲜满怀;见闻大开;观赏新都市的欢悦;与陌生朋友的相遇;能学到各种高雅的举止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谁就在平日待人以宽。
既种下一颗恶的种子,休想获得善的果实。
卑劣的人比不上别人的品德,便会对那人竭力诽谤。忌妒的小人背后诽谤别人的优点,来到那人面前,又会哑口无言。
他如果一向说话可靠,一次说错别人也会原谅;他如果一向喜欢捏造,说了真话也被认作撒谎。
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假如有人出卖生命水,要别人以人格作代价,聪明人决不肯买;因为耻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
并不是每一外表美好的人都有完美的心灵;因为品行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表。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为出身低微而悲伤,蔷薇常在荆棘中生长。
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
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
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沉香要放在火上,麝香要研成细末。
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而不播种。
人若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当你身居要职的时候,不会愿意接待朋友;有一天他失意伤心,才会需要朋友同情。
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
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
从外貌看来,人最宝贵,狗最低贱,但圣人一致认为:重义的狗胜于不义的人。
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
与其先享福后受苦,不如先受苦后享福。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