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子两代的高考志愿与志愿人生

(2012-06-25 09:48:41)
标签:

高考志愿

填报注意

就业

高薪

心态平和

专业对口

方法

能力

技术

杂谈

分类: 凡眼遇见俗世

    高考分数线公布后,凡有高考生的家庭都在纠结如何填报志愿吧。高考志愿虽不是一愿定终生,但对今后的人生之路确有影响,慎重对待是必须的,但如今的人生选择随时会有,机会随处会有,所以也无须过于纠结。我们母子两代的高考志愿填报与以后的人生轨迹足以说明这一点: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届,当时已经是民办中学老师,对从天而降的高考机会是惊喜加平和。考上了固然好,考不上就一辈子民办中学老师也可,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脱离泥腿子身份的“高层饭碗”。在填报志愿时,没人参考,更没人帮忙,只有心里偷偷算计着,到北方去吃不惯粗粮(那时吃饭凭粮票供应,买什么品种也是各地自有严格规定,在北方是搭配玉米糁儿什么的)到上海则听不懂上海话可能受欺负,那就在南京吧,南京最出名的只有南京大学,那就南京大学吧。当时南京大学的文科只有三个专业可供选择,学中文吧?不愿意当御用文人,学哲学吧?不喜欢搞政治,只有历史可以选择。于是,俺就成了学历史的。毕业后做了几年与历史沾边的工作,后为现实谋一脚跨进经济行业,一混混到如今的老态龙钟。我的人生完全谈不上专业对口,许多同学也是这样的,被生活牵着鼻子走在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人生之路上,那些专业知识早被忘得一干二净,只是在大学里掌握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得益终身。

    儿子2000年17岁参加高考,我们一致认为大学早已经不是白雪公主状的精英教育,而是小矮人式的平民教育,娘儿俩多次认真讨论各种学校与专业的可能人生,结论是如果不能读到他特别感兴趣的或者就业特别抢手的大学与专业,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学点技术来得实在,儿子动手能力还可以,可以去学钳工或数控机床什么的,就业会相当容易。以后若肯钻研,拿高薪也是有可能的,总比混个二本三本民本的文凭但就业时一无所长拉着脸到处求人强得多。在填报志愿时,上限固然往高处看几眼,下限也只选比较认可的学校与专业。不幸的是那年儿子高考时看错一道题,导致最有可能拿高分的数学全线崩溃,总分正好卡在原先预测的下限,虽说不至于将当钳工的最垫底打算变成现实,但也只够走进原先设定的下限----合肥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大三时我认为他的人文积淀远远不够,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下人文,儿子完全认可,所以考了科技大学的媒体传播研究生。但他后来是凭本科专业就业的,只是在公司里经常使用研究生阶段学的知识与能力罢了。

    所以专业只是暂时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若为就业容易计,为人生长远计,一个供人欣赏的包装用的文凭远远不如一门技术或技艺实在。

同类博文:

平凡 也有煇煌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