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校友会正式成立以来,曾经数次谋划组织校友们回访母校,皆因财力、天气等诸多原因半途而废。此届本老妪再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
,义不容辞啊!否则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
本月起,发通知,联系车辆、联系母校......等诸多事宜,忙忙乱乱个把星期,幸好众志成城,校友们特别支持,终于梦想成真啦
。
这个周六(10月15日)早晨八点,我们60多名身在安徽的校友喜洋洋地登上两辆大巴,踏上回访母校的旅程。天公作美,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分外妖娆。
还没动身哩,看校友们乐的

母校校友总会的老师们早已迎候在进门处。
身心跌进久违的校园,近乡情更怯,熟悉又陌生,沧桑而青春。
这座楼是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在此来个合影

俺的四年大学时光很多在这幢楼里度过。原名西南楼,当时为历史系、生物系专用。印象最深的是随处摆放的动物标本,还有教室后面大片的桂花树。
假装背着书包。青春不再,但记忆美好。

在这座礼堂里看过许多周末电影,见过郎平、候宝林等名将大师,似懂不懂地听过不少国际上著名学术大师的学术报告。当时学校开设“音乐欣赏”与“美术鉴赏”两门选修课,名为选修,实际上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告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具备起码的音乐与美术欣赏常识,动员我们尽量选修。所以这两门课人特多,教室就放在礼堂,听课时总是人满为患。
此时此刻,里面仍然正在上课。俺只能在大门外留个影。

母校前身金陵大学的旧址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中午由校友总会招待我们在最大的第三学生食堂享受学生餐。我们这些老学生们似乎回到读书时光,恍若往日重现。实际上学生食堂地址依旧,但设备与饭菜早已更新换代。
我们的配菜是两荤两素,价格是20.00元。其中红烧肉与大排是南大食堂的传统菜,味道好,份量足。校友总会用心良苦地让我们想起大学时代的饭菜味道。

这位女校友毕业于1952年,现已80岁了,依然精神矍烁,神采奕奕。吃红烧肉的战斗力不减当年。请注意她的餐盘,那一小盘实实在在的大块红烧肉已经不见踪影。
这位校友也已年过七旬,与同学们交谈甚欢。(他的红烧肉呢?)

餐后,我们齐聚在校友总会办公楼“知行楼”一楼礼堂,副校长薛海林先生介绍母校发展概况

约1点半,我们从鼓楼老校园出发,经玄武湖隧道到新校区仙林校区。新校区占地3000多亩,在南京东郊。

首先参观杜厦图书馆。与我们同届的经济系校友杜厦捐资三千万故得此名。此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标志性建筑,共5层,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人民币2亿元。纸质藏书:337万册,电子藏书:81万册,为全国高校第三大图书馆。
其整体造型是一本打开的书,图书馆周围环绕着河流,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安徽校友会捐资5万元的绿化区。
母校不论捐资数额多少,哪怕是100.00元捐一棵小树,也会为捐款人精心制作一块纪念碑或纪念牌,立此存史,宣告世人。在这块表示安徽校友小小奉献的石头标志前,校友们争先恐后地留影纪念。

壮观大气的新校区大门

在新校区大门前留个合影。再见了,母校!我们虽不能常来,但此行见到的景色、听到的亲切,会经常出现在梦乡。

同类文章:
一次未遂的集体作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