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阅读日,祈祷能够想起这个节日的、重视这个节日的家长多些、再多些。
所谓阅读,我的理解不是阅读教科书,那种为文凭为考证的学习也可排除在外,而是修身养性的阅读,没有任何功利的阅读。
人如树木,阅读便是春雨秋风,不经历春雨秋风吹拂洗涤的,不太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不太可能收获丰富的春华秋实。
很久以前,一位女性朋友问我:我那三年级的女儿晚上不好好做作业,总是分心出来玩,怎么办啊?
我问,那你在干什么呢?
我在看电视剧啊。韩剧,可好看啦。提起感兴趣的韩剧,她明显兴奋起来。
我提议,你不妨忍忍,别看电视剧,拿一本书看,哪怕是装模作样哩。想到她仅有初中毕业的水平,建议她买读者等休闲类读物。先试试看,两个月后再来告诉我情况如何。
仅仅个把月,她就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女儿不再找借口出来玩,盯着电视屏幕赖着不走,成绩也进步不少。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并不是说教的,训斥的,而是身体力行的。几乎不用言语。
曾在当妈妈的“四不”与“三陪”(下)
中介绍过自己对儿子的阅读陪伴。对儿子的作业是否全对,课本是否熟记不很在意,但对儿子的课外阅读一直尽心,操心,小心翼翼地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建议他的阅读范围,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自己先读,再推荐给他读。也算是陪读吧,一陪20多年,就是半生。
在他没有阅读能力前,用故事引诱他对书本的兴趣。待他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后,每逢生日,我的礼物都是书。有的书其实他当时看不懂,但先送着,以激发他的兴趣,并告诉他为什么送这本书。
8岁时送他《林肯传》,这是我上大学时买的,他不一定能看下去,但告诉他为什么欣赏林肯。

后来,陆续送了他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以及一些科普、科幻作品等。光是生日送肯定不够,他每做一件好事,奖励是书,家中有了值得庆祝的事情,也是送他书。说白了,就是找各种理由与借口送他书,将我认为他应该读的推荐给他。
这个习惯做法,让儿子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以为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书。在他11岁那年我过生日时,为了给我惊喜,竟然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这本书给我当生日礼物。捧着这本其实是他特喜欢的书,真的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啊。这本书我珍惜至今,还会继续珍惜下去。

送他的大部分书都捐掉了。这是还能找到的几本。



这是他17岁考上大学后我给他的贺礼。

一直以为,学历也许只说明受教育的年限与范围吧,阅读的宽度与广度才是真正决定成长高度的关键。
同类文章:
各人的气各人争
又一个孩子被毁了
早恋如水 堵不如引
你不是别人的一个课题
别把没本事三个字写在肚肚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