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评论】评郑庆伟书法

(2015-05-17 10:57:07)
标签:

文化

收藏

分类: 博主文字

以刀入笔写春秋

——郑庆伟先生行草书断想

在作品挂满大厅的书法展评中,观众和评委面对郑庆伟的行草书,一定会驻足去细细揣摩的。在千篇一律,近乎倦怠的当代“二王”行草书作品中他定会脱颖而出。郑庆伟用如椽大笔,独辟蹊径,将小行草的雅意进行了极富率性、大气象的表现,令人精神抖擞、振聋发聩!http://s11/bmiddle/001qlqF1zy6SkI7pi5Qda&690
    当代新帖学之复兴,是急速物质化时代的追求雅逸的一种回归;而碑学的兴起,则是大国复兴时代找回雄强的一种再现。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一直是当代书家创新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却鲜有突破。其实早在魏晋时代碑帖已经开始融合了,当时帖学有了很大创新和发展,近乎完备。可惜墨迹难以久存,好在当时刻石之风正盛,钟繇、王羲之等名家墨迹纷纷上石——原本王羲之创造的妍美、多以中锋行笔的行草书,被石刻家把更多的碑刻意味呈现出来了,留下了许多碑帖结合的千古名篇,我们称为刻帖。其中王羲之的《十七帖》,则是碑帖融合较早的的范例,但是直到当今表现技法丰富纯属的时代,却鲜有人继承刻帖的风貌去开创新风。郑庆伟就是这么一位——继承并发扬了碑帖结合的传统,将晋人的帖学融合碑学进行尝试,是更为个性化表达的当代书家。

http://s8/mw690/001qlqF1zy6SkIgL7Jd17&690

苏轼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或许郑庆伟来自是中原的书法大省河南——具有丰厚的文化遗存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底蕴兼东西之所长,文化具南北之优势,浓郁的书学氛围开阔了他的视野,加之幼年的书法启蒙让他天赋独著。今日庆伟的书法,充分将苏东坡所说的“五者”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自己在书法上碑帖结合、意气风发的个人面貌。

初看庆伟先生的行草,流畅和灵动的用笔一看便知是晋人的趣味,颇具情调,但是晋人的风雅难免缺乏丰厚大气的格局。当代也有不少以方笔和侧锋见长的书家,将二王碑刻的小草收笔故作顿挫,笔法简单,出行笔短捷,锋锐利,凌厉有余而厚重不足。而庆伟走的却是另外一路风格:他师承当代魏楷大家孙伯翔,从《始平公造像记》的起笔、转折、撇捺汲取了方笔的顿挫转折;而且在运笔过程如风驰电掣,力发千钧,给笔法赋予了骨感和气脉,其“点线之含金量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孙伯翔语)而在临习颜真卿《刘中使帖》的实践中,似乎给他了另外一份灵感:将雄强的、有血有肉的楷法结合行草的连带的行笔,布局在同一篇章。这种糅杂的风格,让作品多了一份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视觉冲击——酣畅淋漓,回味悠长。这其实都与我们头脑中谙熟的古法不谋而合——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抓住了传统书法的笔法、字法的创新的方向。

http://s9/mw690/001qlqF1zy6SkIkXS6Q68&690

魏晋笔法的背后,他还追求着另外一种意境:苍茫和浑厚。他在起笔时惯用浓墨甚至涨墨,逸笔草草数字下来,率意的笔意跃然纸上——枯淡滞涩墨法和将形就势的行笔,呈现出更率真的感受,而再次蘸墨又形成的饱满雄强的笔法和墨象,让通篇作品富于节律变化的美感。而这些干湿浓淡的创作意识又是晋人书法里缺乏的,显然他是吸收了唐及以后明清大家后,对通篇重新布局后的一种有意识的创作行为,也适应当今书法作为一门视觉欣赏的展览艺术需求,同时还具备行草书取法自然的书写情调。

http://s16/mw690/001qlqF1zy6SkImAKHtff&690

其实最神秘的表现,莫过于他的诡异的字法,虽然从拓扑构成上仍然出自“二王”草法,但是从字势和每个字内部关系上看,又有强烈的个人面貌和书写意识。字的长短宽窄大胆夸张、左右欹侧顾盼相生,横竖撇捺肆意勾连映带,甚至字内的黑白空间多变分割,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恣肆浑厚的民间气象。虽难以分辨每个字的出处,但是字里行间明显透露出的古意——我们能读出铮铮作响的摩崖气和金石声——此处无声胜有声!不得不说庆伟先生,是在深深植根传统后自我个性的率意释放。

在他的行笔中,笔势在字里行间的左右穿插,随形就势(如裹锋、顺锋和逆锋的反复交替),迅速的绞转和劲健的收笔,几乎每个字甚至每笔每划,都能让人感受到箭在弦上的强大势能,读出其背后的酣畅淋漓的创作激情。当代魏碑大师孙伯翔这样评价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正是点划在“细微之处见精神”,整篇作品才能更耐人回味,给人持久的感染力,并引发观众与书写者深刻的心理共鸣!

启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对郑庆伟来说不仅如此,还多了一层透过笔性看看个性的意味——率意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坚定奋发的求学精神,正是庆伟在生活中有骨有肉的个性写照,而性情的表达则是集晋唐至明清各时代书风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在其书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馈。在咨询高度发达的今天,他能够纵览3000年书法春秋,植根传统文化,汲取书法精髓,将碑版的铿锵融进了晋人的雅致;使唐人的雄浑糅合了明清的多变。一路走来的郑庆伟在书法上阅尽古意,在不惑之年就形成了格调高古的个人风貌。http://s14/mw690/001qlqF1zy6SkIqrTpb3d&690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坚信学无止境,书画同源,艺术无界,在书法创作之外积极深入研习国画和篆刻。在国家画院先后拜卢禹舜、吴冠南等当代名家为师进修深造,近年在绘画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其大写意花鸟和山水,连同他随手刊刻的印章,一道形成了苍茫浑厚的古趣,与书法风貌一脉相承,逐渐成为一个修养全面的书画家。

愿庆伟先生在新的征程上,艺术之花越开越绚丽,越走越远!

                

                                                                                        ——赵刚华

                                              乙未年仲春再稿于京华积字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