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岑参边塞诗的“奇”

(2007-07-18 19:35:01)
 

岑参边塞诗的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边塞诗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这些诗歌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特色。边塞诗的创作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岑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我之所以喜欢岑参的诗歌,主要是其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奇”。

    岑参(约公元714—770年),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唐代边塞诗人。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父岑长清、堂伯父岑羲等都曾官至宰相,但未得善终。他的父亲岑植,官至仙、晋二州刺史。其兄岑况官至单父尉,且颇有文名。岑参幼年丧父,由兄教养长大,20岁时到长安献书,想以此求取功名。但蹉跎10年,一再出入于长安、洛阳间,为仕途奔波,却未能如愿。直到30岁时,才中进士,得到一个位卑职微的小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仕途的失意,使他产生了远涉荒漠去塞外建功立业、开拓自己前程的想法。岑参曾先后两次出塞西行:第一次是在唐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由长安去安西。“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他满怀报国壮志,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掌书记,投身于边塞军旅之中。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等诗中记载了他的这段生活。这次出塞历时3年,于天宝十载回到长安。十三载又做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载回朝。

    两次长达六年出塞的经历,使岑参的诗境空前开阔,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作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火山,写热海,写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由于岑参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加之他长年的边塞生活经验,因此他的边塞诗独创性很强,形成了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的独特的边塞诗风格。杜确称赞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莫不讽诵吟习焉。”

    岑参边塞诗的“奇”体现在:

    一、选材“奇广”——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所写的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在他的诗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奇特的异域风光;2、赞美戍边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如“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行军。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等悲壮激烈战斗场面的描述,无不颂扬了塞外将士保卫边疆的勇敢战斗精神和征战生活的艰辛;3、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其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限应未见。……回据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等诗句,生动地记述了边疆各族人民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婀娜多姿的舞蹈。这些作品无疑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风采。4、诗人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也描写得淋漓尽致。

    从岑参的这些边塞诗,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创作题材特别丰富多彩,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塞苦寒和兵士劳苦的传统,主要表现出诗人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其中《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尤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人们无不称道,全诗融情于景,虽然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读起来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让人浮想联翩,这主要是由于诗中充满奇思异想,作者的浪漫主义理想感染着每个人,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冰天雪地,恰恰衬托出友谊的珍贵。朋友离别之思,虽然依依不舍,但更充满了豪情万丈,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缠绵之情。岑参诗磊落洒脱之情怀,令人钦佩不已。 

   、写景奇伟,用意新巧——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由于作者此次出塞是由于受到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格调明快,尤其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更显示出诗性的眼光和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写黄沙茫茫,铺展于天际,,写狂风大作,使“斗石”乱走,写寒风刺骨,好象刀割肌肤,写马汗、砚水的凝结,让人感受到边塞的奇冷,这首诗所体现的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主义特色。

    三、艺术表现上,岑参的边塞诗奇情壮采,节奏多变。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他的诗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句式长短不齐。形式富于变化,音调悲壮洪亮。用韵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或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比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几句写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在诗人笔下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美景。三句一韵的节奏,造成一种拗峭劲折的音节,充分显现出岑参诗歌奇崛峭丽的风格特色,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所以沈德潜评其为“伊山碑文法也”。同时岑参的诗歌用韵依据所写内容而定。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岑参的这些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殷璠论岑参诗说:“参诗语奇体俊,意亦奇造。”其时岑参第二次赴边塞的诗作尚未问世,他就看出了岑诗的这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岑参后来写的边塞诗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除七言歌行外,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适入京使》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写出了作者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遂成为客中绝唱。谭员春曾经评此诗为:“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四、想象奇特——岑参边塞诗色彩浓烈,想象丰富,巧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如“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写的气象壮阔,明丽飞动,正体现出岑参诗歌的“奇丽”。为千古咏雪名句。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瑟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在冰天雪地的苦寒中,忽然出现了一派阳春的灿烂景致,取喻新、设想奇。这一句也为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洁白的灵动的雪花似乎也随诗人的心境而变化。借着想象的翅膀,诗人那浪漫而狂放不羁的艺术思维得以尽情的发挥,让读者从这句诗中感受到岑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其实“梨花开”的意象在作者第一次出塞时写的诗里就出现过,但均为写实,如《登凉州尹台寺》: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而此次所写纯属雪花似梨花的夸张感觉。此一感觉印象,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从而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而整首诗通过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以喷涌的诗情,流动的气韵,表现出特有的浪漫色彩和精神气度。同时这首诗在运思和用笔上是十分奇特的。—会冷色调.一会暖色调,冷暖交杂,色彩绚丽缤纷,绮丽自然.全篇也因此变得灵动不已、可感可触。                                               

    五、用字奇妙——诗中用字准确而形象。岑参边塞诗中有很多字用的巧而妙,如:“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在冰封雪凝的萧瑟中,诗人抓住辕门外一杆红旗加以点染和凸现:红旗在雪中刚一打湿.就马上冻得僵硬起来,不能再飘扬。北风虽可卷地。却再也吹不动它。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边塞奇寒的感觉。“掣”字写风吹,把风人格化灵性化了,同时进一步衬托出超拔豪迈的英雄风采。这种描写有意避实返虚,通过想象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而类似的例子在岑参诗中可谓俯拾即是。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胡应麟说他“清新奇逸”,都指出了岑参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一诗中很多字使用也十分巧妙,如:“磨”字将草原的广袤无边写的异常贴切,而“奔”字,则将沙漠随风滚动,起伏向前的景象写出来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塞外荒凉肃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奈的乡关之思,诗歌的最后一句的“私”字用的极其精巧,既破解了诗人的思乡之苦,又隐含着诗人建功立业与个人私愁的矛盾。可以这样说,岑参的诗中处处都可以找到精妙的用字。

    六、诗歌结构奇巧,令人叹服。如:《寄寒樽》一诗中“北庭苦寒地,体内今何知?”两句以问句作结,读来亲切而自然,语浅情深。整首诗“以书代书柬”,没写其他情节,只写深情款款的问语,结构显得独特精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是堪称千古名诗: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两个部分。诗的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卷地,草木摧折,八月飞雪。接着,下面两句诗追逐着雪花来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精妙绝伦;接下来两句依然写雪,不过笔锋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继之笔势又一转,开始写瀚海阑干,边塞苍茫,愁云万里,在冰天雪地的凛冽寒风中,将士们的手冻得握不住弓箭,护身的铁甲冷澈难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将人们的视线过渡到“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虽然看似简略,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富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和悲壮的豪迈之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感到黯然神伤。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这四句,形成顶针,内容连贯,好像行云流水一般,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结情,开放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有言尽意不尽之感,传达出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整首诗读起来浑然一体,诗人将边关军营中的奇寒与天山、瀚海的壮丽雪景融为一体,加以细致描绘,从而将送别的场景衬托得异常动人。

    七、意象奇准——诗人善于捕捉与其情感脉络相一致的意象,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在绘景状物中凸现出来并且加以高度的升华,使诗歌显得开合有度,起伏有致。古时将明月作为寄托情感意象的诗歌有许多,但是在岑参的笔下,明月也染上了一层奇丽的色彩,如:《胡笳歌送颜真倾使赴》这首送别诗主要捕捉与其情感脉络相一致的粗旷悲凉的一面,抓住两个典型意象——胡笳和可寄心愁的明月反复吟唱,以胡笳诉真情,以明月代相思,胡笳的悲凄催人泪下,明月的阴晴圆缺、万里共对,与人世的悲欢离合相和,浓缩情感于意象之中,意味隽永。沈德潜评这首诗是:“只言胡笳之悲,见河拢之不堪使,而惜别在言外矣。”同样将明月作为意象的《宿铁关西馆》一诗,意境却大不相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明月普照大地,不分远近,诗人这时看起来就好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似乎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见一弯旧时的明月竟然跟随自己来至荒漠,非常诧异,在这里诗人并非刻意造奇,而是借月抒情,使自己的思乡之情凸现出来,虽然夸张但是却不失真。从这里我们都能看到岑参对于意象的巧妙运用,与情感的恰当结合。这样的诗还有《经陇头分水》:全诗写陇水意象,诗人用古诗的体裁将离忧与其相结合,让人读来莫不伤情。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馀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体现了岑参边塞诗浪漫主义特色。岑参的诗中处处可见奇思妙想,处处可见奇景奇事,处处可见奇字奇句,因此,岑参的诗风,境界开阔,笔势磅礴,奇丽峭拔,岑诗语言瑰奇壮丽、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自成一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盛唐天空中最具奇光异彩的诗星之一,他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