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江苏无锡灵山盛境大佛九龙灌浴降魔浮雕阿育王柱杂谈 |
分类: 中国--华东 |
被誉为“华夏第一壁”的灵山大照壁。长约40米,最达8米。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题有“湖光万顷净琉璃”七个大字。“琉璃”是佛经中常提到的“七宝”之一。寓意着与太湖交相辉映的灵山胜境,就犹如一方晶莹剔透的琉璃世界纯净美好。
面向胜境这面 “小灵山”一诗,充分说明了佛教在其发源地已经衰败,但是却在华夏大地上大放异彩的故事。原诗如下:
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
照壁对面,柔美的“五明桥”横跨玉带河上。“五明”是古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括以及对人类知识、学问的分类。分别为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走过“五明桥”进入灵山胜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佛教绝不只是不闻窗外事,相反,正信的佛教是积极主张利用一切有益知识和技术造福人类。大家可选择走不同的桥,圆满不同的愿望。
走过五明桥,便可见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而不失精美的“胜境门楼”。门楼糅合徽式建筑之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之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之鲜明活跃风格于一体。
通过“灵山胜境”大门楼,门楼反面,另一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灵山原指印度灵鹫山,因山顶形状似鹫故名。可见,无锡灵山与印度灵鹫山确有着一定的因缘。据说,灵山之称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印度)取经回国,游历东南经过无锡,见马山景色秀异,便赐名为“小灵山”。此后,灵山历经沧桑变迁,直至97年小灵山的千年古刹恢复重光,并建成了高达88米的中国第一大佛,小灵山也达到千余年来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了今天这方令世人称道的“灵山胜境”。
出“灵山胜境”门楼,就正式进入了佛国胜境。在开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要先到请灵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佛说,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清净光明尤如明镜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和困扰越来越多,就好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有了尘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彻万物了。有幸到此,就让我们通过洗手,带走尘世烦恼、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换,换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吧。
净化心灵之后,前行灵山的第一个景点“佛足坛”。这两只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华宫也保存着刻有释迦牟尼足迹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师当年在所刻的佛足石复制而成的。
灵山五智门又名“智慧之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施舍给别人。
持戒:从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导众生遵循自然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坚持做人准则。
忍辱: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
精进: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
禅定: 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
穿过智慧之门,就是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道”。
九龙灌浴广场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转经筒的转经廊,供游客一路“转经”。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福专用的法器,转经一周等于读诵“三藏”一遍,功德无量。
PS:广场表演的时间为10点,11点半,下午14点半以及16点半四次。大家去的记得算好时间,不要像我一样,都跑到佛手那里了,听到音乐马上又飞奔回来。
演出即将结束时,四周八组凤凰口中将会喷出72道涓涓细流,在佛教称之为“八功德水”,据说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有。饮用此水将保佑你身心安乐,福慧双收,平安吉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哦。
降魔浮雕,我们来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长26米,高将近8米的大型铜雕,展现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的过程。
佛祖显得有些憔悴,这是因为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看他瘦成这样了。
于是他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
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
在洗澡
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有关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齐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得道成佛。
金钱的诱惑
美色的诱惑
享乐的诱惑
恶势力的威胁
PS:在这里,我看到一对双胞胎的来外,正在学着我们的姿势和神情在那拜佛求神,动作有些笨拙,闭着眼睛却又不时地睁开看别人怎么做,最后终于像个样子,甚是可爱。我在想,我们在对着自己上下左右都点一遍后来句阿门,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只是觉得这样有意思,很好玩,并没有带着所谓的信仰。
沿着降魔浮雕旁的楼梯而上,眼前就是阿育王柱广场。四根经幢中间高耸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处的标志,通高16..9米,直径1.8米,堪称“中国第一柱”。之所以叫阿育王柱,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他比我国的秦始皇还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话,那么阿育王就统一了整个印度。统一一个国家难免要经历很多的战争。在阿育王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无数生命,于是便在一位比丘的点化下皈依了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全国各地竖立这么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经文以此来弘扬佛法。所以如果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祖创建了佛教,那么佛教的弘扬与阿育王是分不开的。
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要把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
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来到这里的善男信女们都会在这里摸上一摸,寓为“摸摸佛手,增福添寿”。但是不能摸到头,因为福气是不能到头的。几乎所有带团来到这的导游都会喊上这一句话。
右侧的大型青铜艺术珍品名为“百子戏弥勒”,它高3米,宽7.8米。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