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2007-10-06 22:58:37)
标签:

旅行/见闻

重庆

佛教

大足石刻

六道轮回

孔雀明王

千手观音

地狱养鸡女

分类: 中国--西南

    这是一群会说故事的石头,是我国12到13世纪的民俗画卷,是一瓶净化心灵的药水,更是一本伟大的教科书。这,就是大足石刻。

    本来计划这次是自助行的,但是在网上看到貌似从重庆市区到景区挺麻烦的,看着旅行社上的说明,包午餐,还有导游讲解,考虑到这种景点没有导游看了什么也不知道,而且报了之后也不用那么早起床,时间上也比较有安全感,费用还OK,就定下跟团走了。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同时,这些石窟也是佛像影响中国的最好见证。自从印度的孔雀王朝创立佛教后,就迅速的途径巴基斯坦,由西藏经河西走廊传入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而这些石窟,无一不是建立在河西走廊上,见证了佛像东传的辉煌!

    跟了团,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后悔,一个早上全浪费在车上,散客拼团苦啊。一路上被太阳晒着,号称空调车的空调相当于风扇。到了景区已是中午12点,吃了那无餐那叫。。。。。菜是很多,荤的就一个,搞的我到了晚上回市区吃饭的时候大呼老子今天终于见到油水了。吃完饭,已经是下午1点了,导游说3点集合,这就意味着我们只有两个小时的时候,只能看宝顶山,北山去不了了,郁闷啊,更郁闷的还在后面,我们在进门的时候还排了老长的一段时间,个个被晒的叫苦连天,导游给的解释是还在打印票,我靠。好不容易进去了,想到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时间,我们只能感兴趣的石刻听导游的讲解,不感兴趣的时候就赶着时间去拍照,还要看人,这里人多的,一个貌似天井的景区满满的塞满了人。所以,要想拍到照片,还要避免这些人,选好景,真是一场伟大的战斗啊,感觉拍照成了小偷一样,什么都要强。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就是不去玩我也不会在跟团了,为了表示心中的不满,我打算说出那句著名的国骂:TMD!!!

    在这里,也是第一次破天荒的见到了老外。在重庆市区一天都见不着一个,老外和稀世珍宝一样。和西安的兵马俑比起来,那叫天差地别。在兵马俑景区,老外不该叫老外,我们才应该叫老外,那里绝大部分都是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中国人只有零零散散一块一块。由此可见,中国越古老的文化,那些老外越喜欢,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很快就逛完了,原来这里挺小的,就是那天井一圈。宋代高僧赵智凤是为了宣扬自己的佛法,简单的说也就是如今的洗脑。以石刻的形式告诉世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告诉我们生前要多行善事,否则死后就会下十八层地狱,“享受”无边的痛苦。现在是什么不重要,我们是有六道轮回的,只要一心行善,终究可以到达西方的极乐净土,享受无尽的快乐。告戒我们要懂得懂得孝道,不然会怎样怎样。绝对是“三教”合一的经典,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完美和谐地结合。深动的石刻,加上导游卖力的讲解,以至于出来后很有游客都说晚上打算吃素,哈哈。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我参观的是宝顶山石窟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圆觉洞三身佛像,导游说这个洞非常之经典,因为他不但可以吸取自然光,而且有很好的排水系统,又一次高度赞扬了中国民族的高超智慧。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牧牛图,此图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老虎,导游说这个造像的作者是四川人,只见过大熊猫,所以把老虎弄成了熊猫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猫鼠斗图,性格急躁的猫想够到树上的老鼠但是怎样也够不着,体现了一个“贪”字。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景区就像个井,我们叫大佛湾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十大明王,形态各异,只有表情统一,凶的很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六道轮回,佛教教义十分丰富,后为无常大鬼,手持转轮;轮中心一人为修行者,发出六道光芒,每道光上小圆圈内不是菩萨就是佛,表示“万源发于心”;修行者身旁的猪、蛇、鸽子分别表示贪、嗔、痴“三毒”;第二层分别为“六趣”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第三层不清楚;第四层表述“善业”上升、“恶业”下沉的因果轮回思想,以头示生所属,以尾示亡所属,逐格变化。 告诉世人一切皆有因果报应,所有人都在这六道轮回中。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简称报恩经,主要以讲孝养故事为主,共分九品,即:
1.序品:叙述阿难路遇婆罗门乞讨供养父母的故事。为《报恩经》的缘起部分。
2.孝养品:讲须者提太子割肉济养父母的故事。
3.对治品:讲转轮王以身剜于孔,燃千灯,以求正觉的故事。
4.发菩提心品:讲佛在过去世因七情六欲而坠地狱,后发菩提心脱离地狱成佛的故事
5.论议品:讲忍辱太子挖眼、抽髓救父王,以及鹿母夫人的故事。
6.恶友品:讲善友太子入海取摩尼珠故事。
7.慈品:讲大光明以头施敌国,一大臣不忍见而先王自刎尽,以及五百盲贼,华色比丘尼的故事。
8.忧波离品:有关戒律的说教。
9.亲近品:讲金毛狮子坚誓的故事。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九品中的其中一品,孝养品。讲须者提太子割肉济养父母的故事。图中刻罗侯恶逆王右手拄剑,左手抱太子。王妃身体右前倾,双手接过儿肉,小太子臂上剜痕累累。这个太子就是释迦的前生。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足足有1003只手,是个名副其实的“千手”

 

身高7米的华严三圣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文殊菩萨,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九龙浴太子图是因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而得名,其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孔雀明王,因其驾孔雀而得名,一般明王面相呈愤怒形,而此明王则不同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释迦牟尼涅磐圣迹图。涅磐,在佛语称“死”的意思。佛祖释迦牟尼半身侧卧,大佛长31米,仅现上半身下半身隐没岩石中,几乎占据整个北崖。于有限中的无限想象,采用意到笔不到雕刻手法,含蓄隽永,引人遐思,更显佛像伟大,佛涅磐像面容慈祥宁静,微睁两目,释迦灭度前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父母恩重经变相,上部刻贤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左右连环画式地刻出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10组雕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告诉世人要尽孝道。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可怕的十八层地狱,生前可不能干坏事哦

 

重庆之行--石头上的故事大足石刻

地狱养鸡女。展现的是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雕像充满诗意般的乡村风。佛教提倡不“杀生”,但是任何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既要大鱼大肉,又不愿承担“杀生”的罪名,因而炮制了一个荒谬的理论:一切罪过皆在养生之人。也就是说,象养鸡女那样,你不养鸡谁又去杀鸡吃鸡呢?顺理成章,养鸡女不下地狱,谁又下地狱呢?但工匠们在雕刻时把地狱里的养鸡女表现得那样安详、幸福和完美。这是对统治阶级荒唐逻辑和宗教虚伪性的无声反抗!

 

    出来的时候,我被一幕深深的震撼了。两个小孩,一直跟在一个游客的后面,因为那游客手上有快喝完的空瓶子。过了一会儿,走在前面的那个小孩率先强到了那个空瓶子,撒腿就跑。没有强到瓶子的那个小孩就在后面追,一面追一面骂,然后两人在不远处打在了一起。这两个小孩才十几岁,按照他们的话说还是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为了一个瓶子弄成这样呢?如今的中国贫富差距那么大?现在的我还衣食无忧,还偶尔出来旅旅游,是不是要好好珍惜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