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典》析因夷隩之本旨
(2011-06-10 17:22:52)
标签:
尚书论语国学杂谈 |
分类: 国学撷思 |
《堯典》析因夷隩之本旨
《堯典》“厥民析”、“厥民因”、“厥民夷”、“厥民隩”四語舊說多相因襲,出入少有。若“厥民析”孔注:“冬寒無事,並入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厥,其也。言其民老壯分析。”疏云:“此時農事已起,不居室內,其時之民宜分析適野。老弱居室,丁壯就功。”高誘注《呂覽仲春紀》:“析,散布在野。”《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引如淳云:“析,分也。”孫星衍云:“言使民分散耕種。”
又“厥民因”孔注:“因,謂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壯以助農也。”疏云:“於時苗稼已殖,農事尤煩,其時之民,老弱因一丁壯就在田野。”《釋詁》:“儴,因也。”《說文》:“漢令,解衣耕謂之襄。”孫星衍云:“蓋謂民相就而助成耕耨之事。”
又“厥民夷”孔注:“夷,平也,老壯在田與夏平也。”疏云:“於時禾苗秀實,農事未閑,其時之民與夏齊平,盡在田野。”《史記五帝本紀》作“其民夷易。”孫星衍云:“疑衍夷字。夷作易者,《釋詁》文。夷讀當如《泰誓》夷居之夷。《諡法解》云:‘安心好靜曰夷。’時無農功也。”臧琳云:“言其民至秋樂易。”
又“厥民隩”孔注:“隩,室也。民改歲入此室處,以辟風寒。”马融云:“隩,煖也。”《老子釋文》:“奧,暖也。”疏云:“於時禾稼已入,農事閒暇,其時之人皆處深隩之室。”孔注《論語》云:“奧,内也。”《爾雅釋宮》云:“西南隅謂之奧。”《史記五帝本紀》作“其民燠。”段玉裁云:“亦淺人用馬訓加火旁耳。马云:‘煖也。’此讀奧為燠。奧自可引申兼煖義,不俟加火旁。《洪範》說庶徵,字本作奧,《史記》《漢書》《公羊》注皆爾。”
大體諸說皆就農事為言,雖于詁訓無不可通,亦自漢以來師法因襲,殊非憑空生造,然細味終嫌舊解未洽。蓋因是章節堯定曆法皆就自然徵候而言,農事乃循曆法而作,而非反之。今檢蔣善國《尚書綜述》論及《堯典》乃據殷代以來材料整編而成,並列《山海經》及甲骨文資料以資佐證,遂悟《堯典》之析因夷隩實另有其解。其所引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一文中兩片卜辭有云:“東方曰析”、“貞帝于東方曰析”、“貞帝于西方曰彜”諸語,與《山海經》所記頗多雷同。
《大荒東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北方曰鵷,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此節或當在《大荒北經》)”《大荒南經》云:“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大荒西經》云:“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山海經》本多歧亂,故今遺文多支離難讀。尋其文脈,或可稍復其初觀。上四則結構大體當作“大荒之中,有山曰某(或有某國),有神(或人)曰某,東(或西南北)方曰某,來風曰某,處東(或西南北)極若何(以出入風、以出入風、以司日月之長短、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或曰人或曰神,實即四方神也。按《山海經》四方神為:折丹、因因乎、石夷、鵷。後世語多省略,故《堯典》中分別作析、因、夷、隩,皆舊語之省音,無關農事也,乃四方神名。按卜辭又分別作析、夾、彜、阝殳。隩、鵷,雙聲,鵷、阝殳同部對轉,亦可能雙聲,三字音近,其謂乃一也。
《論語堯曰》云:““諮,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堯典》是節所言即《論語》堯授舜之“曆數”。“中”即以殷仲春、以正仲夏、以殷仲秋、以正仲冬之四“中”也。四海則謂當求正(卜辭“貞”)于析、因、夷、隩四方之神。曆法之所以乃權力象徵,正在于其中蘊含神旨,荷載天意。此實為初民之普遍觀念,然至戰國以降,儒生恐未必瞭然,故雖襲用舊文而雜出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