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特征及应对
(2012-04-02 22:50:38)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笔记 |
每个市场因为参与者不同,体现出不同的市场特性。价值投资者应该关注其他市场参与者吗?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一些争议,通常我们正统的价值投资者不太关心别人的态度,只关心自己对价值和价格背离的判断。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关于市场的一些看法。比如巴菲特说,大家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大家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彼得林奇则有著名的鸡尾酒论述。格雷厄姆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赚钱,你就得与众不同。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似乎需要辩证的看,过于关心别人的看法和情绪,会把价值投资混为心理博弈。而过于忽视别人的看法和情绪,则有点教条,心态不够开放。
投身于港股投资几年来,我发现香港市场有其特有的一些秉性,而如果我能适当的给予关注和把握,应该更有利于我的投资。
比如港股相对大陆市场,更容易暴涨暴跌。
我们来看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例子。比如玖龙纸业,2007年前后,从26.75跌到0.71,跌幅之大,不可思议,后又从0.71涨到现在的6.38,涨幅之大,也不可思议。比如复星国际从2007年的15块跌倒2008年的1块1,然后又涨到如今的4块6,涨跌都很大。比如思捷环球从133块跌到7块5,现在已经反弹到16块5。比如比亚迪2007年从78跌到6块,后来因巴菲特买入,从6块又涨到88块,然后又从88块跌到10来块,现在又反弹到20来块。比如达芙妮从2006年的9块多跌到2008年的1块钱,然后从1块多涨回现在的10块多。比如百丽从2007年的13块跌到2008年的2块5,然后从2块5涨到现在的14块。。。。太多太多的例子,而且是著名企业,如果考虑那些微型企业和非主流企业,则更多。
港股的这种特征让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当然,那些原教旨主义的价值投资者会说,市场的涨跌本无常,干嘛理他,只要你选对了企业,跌过头了迟早涨回来。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经历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之后,现实的经验告诉我,其实如果对这种市场特性予以适当的重视,我的投资可能会做得更好一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1.必要的分散。虽然理论上说,如果你选的企业是对的,你对价值的判断是对的,跌过头了迟早还是会涨回来。但是这个过程的时间成本可能会很大,这个过程的心理考验可能会很大,重要的是你真的可能是错的,还有一点是预期的自我实现有时候会很可怕。
关于预期的自我实现,比如当大家都认为这个企业有问题,原本这个企业没问题,但如果大家都认为你有问题,你可能最后真的有问题,这个很现实,比如一些高负债企业,比如绿城,如果大家认为绿城没问题,那绿城可能日子过的很安静,埋头赚自己的钱,但当大家都认为你绿城有问题的时候,可能绿城的债务人坐不住了,银行可能逼债,这样原本没问题会变得有问题,绿城的股东有可能坐不住了,大家抛售绿城的股票,进一步挫伤公司的外部形象,进一步加深债权人比如银行对绿城前景的判断,进一步刺激其追债。那到最后,没问题可能就有问题了。
必要的分散可以缓解投资组合剧烈波动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可以避免万一判断错误带来的全军覆没,可以避免一些类似预期自我实现的冲击。而且,分散的结果,可能更有利于你抓住你的组合涨跌顺序不一致的好处,你可以适当的抛出涨幅达到目标的股票,买入尚未回升的价格和价值背离依然很大的股票。
2.必要的贪婪。因为港股市场有上述我列举的剧烈波动性的特征。那么,我们在选择买入的时候,不可过于着急,尤其不可过于着急下重手。四五折的时候,可以买,但别把力使尽,留点余地,因为可能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折价机会。所以具体执行体现为,买入应该分批,四五折的时候可买入首批,二三折的时候第二批,一两折的时候第三批。对于不可思议的折价率,要有这种贪婪心去等和策略应对。
3.必要的开阔。能力圈是价值投资者必须谨记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拓展,不要以能力圈作为自己固步自封的理由。适当的把范围放开,把视野开阔,多盯几个行业,那样更有可能发现这种跌得一塌糊涂的机会。极度廉价的时候,充足的安全边际对于能力圈的冒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风险补偿。在安全边际和能力圈之间取得平衡。
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