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劳伦斯河上的一抹阳光(中)

(2017-03-15 09:48:05)
标签:

散文

文化

分类: 散文

                 燧石 羽毛 独木舟及其它

——纪念一位莫华克部落的女诗人

 

    车轻轻驶进去时,似是担心惊扰了什么,几乎无声无息。

午后的西阳,暖暖地照着一座小庄园,我们静静伫立在它的前边。乳白色的二层小楼,前边是绿色草坪、花池、金黄色的老树,有点相似英剧里的《唐顿庄园》。有一只老鹰盘旋在那棵最高大的枫树顶空,不肯离去,偶尔发出尖啸如歌的啼鸣。突然想起萨斯喀彻温大学keich教授讲的经历,他领养的原住民义子骑摩托车野外出车祸时,就有一只苍鹰出现在他的上空不肯离去。Keich说,鹰是印第安人的守护神。

这座宁静的庄园,是印第安莫华克部落女诗人波琳·约翰逊的故居,位于原住民保护地比较偏僻一角,车走了很长时间才到达。

 

   天际飘浮的羽毛

   行驶在夏日的

   空气中----

 

一百多年前,这位女诗人(1861—1913)如一根羽毛,孤独地行走在印第安的土地上,默默吟诵着这样的诗,面对着她父辈已失去的广袤山川大地。她的诗,如歌如诉如泣。她的一生,几乎是行走中度过的。一边行走,一边把自己的诗念给她的族人,献给那片苦难的土地。她的足迹几乎踏遍加拿大印第安土地的每个角落,每条河流,每座山峦,每座后崛起的白人城镇;然后又两番赴英伦三岛行走游遍,多次南下美利坚穿梭于白人和原住民之间,考察思索,创作和吟诵着自己的诗歌。她几乎没有时间恋爱,没有时间嫁人,没有时间让心仪的男人爱抚自己,终生未嫁孤苦一生,最后独自客死他乡,命殁于那条无尽的行吟路上。

古今中外,诗人们似乎都在路上。他们都怀有一颗永远无法安定的灵魂,又无处安放,只好四处漂泊。李白“仗剑去国”,从西北入中原大地,五入庐山,三入长安,远走齐鲁川贵,最后魂落于淮南当涂一江;屈原游遍楚地,踏尽汉北沅湘山川,唱九歌,作天问,终不得意而投汨罗;包括当今的诗人们海子等,依旧是游走人间大地,寻寻觅觅期期艾艾,他们共有的一颗颗孤独的心,都是那么永不安分地躁动着,滴血着,行走着,书写着并吟诵着,寻找最终的梦中归宿。

诗人啊,你们何时能够停下脚步?

缪斯说,好像不能。一旦停下,他们的世界也随着脚步停止,诗的灵魂会随着风随着雨在茫茫天空中消散。他们必须行走中追寻灵感,行走中紧紧抓住属于自己的诗的灵魂,让诗魂附体。

当我们走进女诗人故居小楼时,那位留有朋克头的如最后的莫西干人的印第安管理者,开始给我们讲解,他那鸡冠般的发型总让我走神,想入非非。诗作,遗物,旧床桌椅,生平图片,其实与别处无太大差别。但,有一张挂墙上的老旧照片引起了我的注目,人物头顶铜首饰上插着禽鸟羽毛,身上斜披熊或狼的兽皮裸露出一条铁筋臂膀,腰挎战刀双目炯炯,十分威严。下边写有英文注解:莫霍克部落酋长,女诗人父亲。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印第安部落酋长的女儿。而旁边另一张白人贵族式小姐的照片,更令我惊愕,她是女诗人的母亲,来自英国的白人女性。

哦,我摸额感叹,原来她是混血儿!

难怪造就了她混血的气质,造就了她混血的诗歌。

出生便被尊为莫霍克部落公主,母亲又是“高贵”的英国白人,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她的世界尤为与众不同。在她小时候,她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位诗人,那是来自英国的舅舅。受他的影响,部落小公主早早便走进诗歌的殿堂,到三十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是整个美洲大陆第一位土著女诗人诗集,这本身就有轰动效应,而正在反思“大大亏欠了印第安人”的白人主流社会,展开双臂欢迎她,备受推崇,开始所到之处尽是人们的仰慕和掌声。

然而,她的思想渐渐跌入隐秘的不易察觉的苦痛之中。

双重身份,始终拨弄着她内心深处的那根弦,精神上常常无所适从,产生撕裂和挣扎。对于她的诗歌成就和地位,也开始褒贬不一,发生分歧。部落人对她树立的印第安人形象提出异议,认为她是红皮肤白面具的伪印第安人,所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而对她的印第安身份,白人也开始“凝视”,疑惑和质疑。尽管她在歌颂祖国时,总是把宗主国摆在首位,讲述印第安人故事时一直沿用白人的话语模式,但是她的诗歌里蕴藏了许多同时期作家和诗人都不曾有过的内容,比如独木舟意象及其包含的审视、反叛、隐喻、追寻的内涵等。面对这种部族人和白人的非议,不同程度上均采取排斥和不接纳自己的现象,使得诗人内心更为挣扎,犹如看不见的刀锋从她心尖上划过。她只好自饮着渗滴出来的苦涩的心灵之血,去漂泊四方,去追寻梦幻,犹如一只孤独的鸟,唱着只属于自己的歌。

波琳一生只出版过三部诗集,《白色贝壳串珠》,《加拿大出生》,《燧石和羽毛》。评论界普遍认为,她的诗歌意象鲜活而生动,庞德曾说“与其一生写鸿篇巨制,不如穷毕一生之力呈现一个意象。”美学意义至上,这是诗歌成功与否的关键。波琳书写的独木舟意向,通过独木舟、木浆、河流、漂流等不断浮现的意向,寄托着她的情感,通过这些印第安文化的元素,执著地表达出自己的美学理念。她从母亲那里接受英式教育,又从父辈那里继承印第安莫霍克人历史文化基因,深受熏陶,始终未忘身上流着莫霍克人的血液。尽管世人戏称她,上半身穿着传统的莫霍克人服饰,压低嗓音粗声朗读印第安人诗歌,而下半身则穿着维多利亚淑女装扮,温言细语朗诵些爱国主义抒情诗歌,但她始终还是一个“高贵的野蛮人”。哦,高贵的野蛮人,多么的刺耳。也许正因为如此吧,在她诗歌中倾情赞美驾驶独木舟的土著形象,扬帆划桨,风雨同舟激情澎湃,就不足为奇了。

 

我升起帆, 解下船缆,

我久久恳求,而你却不理会,

啊!那昏沉的西方吹来的轻风!

睡吧,睡吧,依着峭壁,

或是躺在连绵的草原上,

睡梦中收起你沉重的双翼,

听我那浆儿柔声歌唱-----

往前激流咆哮,一路波涛汹涌,

冲吧,冲吧!

水花飞溅,湍急澎湃,

啊,坚强起来,木浆!

鼓起勇气,独木舟!

我的舟儿决不会一丝胆怯!

 

显然,诗人本身就是一叶独木舟。

她,勇敢驶向自己乌托邦理想国,激流中毫不畏惧,没有丝毫胆怯,满怀着一个印第安女性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她并不十分在意背后那些“凝视的目光所包含的歧视”,并不在意“高贵的野蛮人”这一充满矛盾的猥琐的戏谑,恰恰是内心的撕裂和挣扎支撑着她,驾起独木舟扬帆远航,追寻理想彼岸。

虽然不懂英文,离去时拿了一搭介绍书刊、图片、还有她的部分诗歌印品,以表示对她的尊重和钦佩。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自己很多往事,想起了老家科尔沁那边的风风雨雨。那里,没有独木舟,但有一匹匹正在失去绿草的马在嘶鸣。

外边阳光甚好。从院子里的草药池子里,揪了几棵小野葱放进嘴里嚼,味道微微的辛辣而甘苦,跟老家沙野的野葱味道相差不大。那只树顶上空的鹰,还在盘旋,啼鸣,如一诗人在吟诵着诗歌。它也是真正的诗人,守护着大地,守护着这里的永不消失的诗魂。

我久久凝视那只鹰。

                         (此《圣劳伦斯河上的一抹阳光》一组散文已刊登在《作家》三期头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