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 煌 的 困 惑 —— 大漠笔记》

(2016-09-04 08:10:44)
标签:

散文

杂谈

分类: 散文

 

阳关在哪?

 

    人大概都如此,去一个名胜古迹或旅游地之前,都很想往和仰慕。可看完之后,便一吐而出,不过如此。

阳关,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敦煌以西几十公里的荒原上,有一座高土岗,上边戳着一座半坍塌的烽火台,周围用铁栏围着。导游告诉我们,那儿就是阳关。

    其实,这只是象征阳关的一座古烽火台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阳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个“关”,它早已不复存在,早已被大西北的烈风吹散,被大戈壁的黄沙吞没,风华个干净。

    然而,别小瞧那座破败孤独的古烽火台,它的周围十分热闹,有一大批人靠它生存。

慕名而来者,想靠近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购买不菲的门票走进新建的“阳关城门”,然后参观新建的“阳关博物馆”,实物不多,以仿品和图片为主,还有些私人的各类艺术展馆和旅游商品向你招手。终于七拐八绕,掏了腰包或没掏腰包的窘困中,走近第二道铁栏门时,有人还会拦住你。对不起,你若想继续向那烽火台前进,这里再掏一次腰包。

其实,从这里远远望一眼那个烽火台之后,你完全可以学周涛那样,说一句“不去”,便可毅然掉过头扬长而去。

    人心是贪的,也是虚荣的。总觉得多看一处是一处,不看白不看,不去白不去,何况有人接待有电瓶车送去送回,而且心想这次看完之后以后不用再惦记这地方了,来过了看过了嘛。好像人活着,就是为了赶着去看一个又一个的旅游点,看完一个算一个,便可从心中的密麻的注标点上抹去一行。

    一群牵马者在我们电瓶车两旁追逐,有的骑上马追。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跟这里其它附在一旁的各类辅助设施目的一样,就是掏我们的腰包,留下养活他们的买路钱。过去是山大王带一帮喽罗挥舞砍刀板斧,现在换了方式,以和平的手段。

    我们半道停在一溜凉亭处。

    大家终觉索然无味,没有人想再走剩下的几百米漫坡,去看那个半坍塌的烽火台了。不如坐在这里抽烟侃山,调整一下心态。老作家陈忠实坐在亭里安静地抽烟,女诗人冉冉看新立碑文,赵瑜在抢拍照片,他的作家风采照已成气候。

    我哑然失笑。

    在这充斥商业铜臭、无处可寻汉将唐兵誓死戌边痕迹的不是阳关的“阳关”上,题一些不痛不痒的豪言壮语或反古人名句写些什么“西出阳关多故人”之类的碑文,却令人觉得有些荒诞和黑色幽默的味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很深,国内名山大川哪儿都能见到各代文人骚客和政坛名要留下的题词。红漆涂抹,远远看去就如大好绿山上洒了一摊摊狗血。令人好笑的是,受他们影响,凡夫俗子也在一旁拿小刀刻留:王小二、刘老根到此一游。

我突然想,倘若在那座烽火台脚下,悬挂一面茶幌,上边改写那句被用烂的王维名句为:“劝君更进一杯水,西出阳关无河泽”,然后旗下置一大水缸,倒更有些实际意味。其它统统取消,恢复原生态。

冉冉笑我,你这是招打,那么多人你养活呀!

我发现敦煌陪同的人都没进来。他们知道这里边是怎么回事。

我愈发欣赏周涛的《不去》。好多地方,真是不去也罢。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还填堵。

红红的夕阳,正照着那座红红的烽火台。

如果没有下边那些假古建筑、小街摊,与旷古荒原融为一体,那烽火台还真有一点古意。

 

 

B   哭月牙泉

 

去完阳关,去莫高窟,再去月牙泉。

我们囫轮吞枣,趁半天时间,想把敦煌仅几处名胜一锅烩掉,好在心中留一句:到此一游。完事。

不过诚恳地说一句,莫高窟,可去。不虚此行。

感谢那位遭千人唾骂的王道士。他发现藏经洞的功过如何,不必管它,但因他的发现而使得莫高窟驰名中外,大大提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敦煌,也因此更显出它的“敦”之在也,,“煌”之盛也,招四方来客八方游人来也。

拙文不想纠缠莫高窟,古今多少名篇赞颂缅怀它,我何必再添乱呢,省省算啦,俺知道自己的斤两。号称做什么苦旅之类的,让别人去“苦”让别人去“旅”吧。无病呻吟或有病呻吟,都不属我所愿。

前边的月牙泉鸣沙山,那个闻名遐迩的大自然景观,倒是对我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来自草原、沙地的我,心中始终丢不掉对大自然的崇敬。按朋友们说法,成了一种“宗教式膜拜”。

我们踩着流沙上一抹晚霞,走近月牙泉。

三面环沙山,形成细长一条湾,中间汪着一捧小小的弯月形绿水。看上去它几近干涸,水少得可怜,好像两匹骆驼都能喝干它。显得很凄美。能感觉到它在瑟瑟发抖。这与屏幕上见识到的那个景像落差很大。导游说这几年一直干旱,敦煌这一带严重缺水,因而月牙泉变成现在的这样。可周围游人如织,三五成群,熙熙攘攘。小湖畔建有道观寺庙、茶楼酒肆、艺术展厅,沙坡上扎着帐篷毡包,牵有马匹骆驼,南边高陡沙坡上有很多黑点如蚂蚁,那是游人在爬鸣沙山。从上边涌落下来的黄沙,如狼牙般吞啃着那可怜的月牙泉。

我突然怜惜起这一小捧汪水了。真难为它了。

我不知资料里介绍的三危山,是不是就指着月牙泉周围的三座沙山,还是指更远些的岩石山。传说,美丽女神——西王母,就住在三危山上,当初内地周穆王曾来拜访,把酒言欢,差点忘了东归。我也不大清楚,这位西王母与平时说的常常同玉皇大帝一起出现的王母娘娘是否同一人。如果是同一人,那就好玩了。传说中的那个天上仙境、四季如春、蟠桃瑶池,就是指这里了。而且这一弯月牙泉,应该就是当初的那个瑶池了。神话令人神往。也许很久以前,地球人的科技还没发展到四处去开发破坏的时候,这里真有可能就是那么美丽过,就那么仙境过。无奈,天老地荒,岁月无情,连玉皇、王母都没能挡住大漠风沙、戈壁乱石,重重围困了他们的瑶池。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彻底消失。

    不知王母如今迁往何处,空留下她的瑶池变种——这一湾小小月牙泉,接待的也不是三山五岳之神仙和贤达,而净是些像我们这样的人世间酒囊饭袋凡夫俗物,统称“闲杂”人士跑来这里,熙熙攘攘,争分夺秒,你拥我挤,似是抢吃着最后一道晚餐,享受其最后一道风景。呜呼哀哉。

月牙泉,我为你哭泣。

    我想,如果有一天,月牙泉真的干涸了怎么办?当地气象学家说,地球升温,年年干旱,游人年年又成倍增多,开发无度,那是完全有可能的。导游告诉我,不必担心,抽地下水灌,现在已经每年都从附近的党河里抽水充灌到月牙泉里。它干不了。

    哦,那还叫月牙泉吗?应叫灌渠。而且那条不大的党河也面临着干涸呢。

但愿我这是多虑。神秘的地理、神奇的“王母”也许舍不得她的小“瑶池”枯竭。据说周围的沙山怎么也掩埋不了月牙泉,白天风往下吹沙,游人往下滑沙,可到天亮时这些从上边下来的流沙又统统被风吹刮了上去,摸不到月牙泉水。如果真是这样,说明这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左右着事物兴亡,就如离此不远的莫高窟一样,盛衰全由“上天”定夺。但愿如此。那我何必又杞人忧天,何必哭泣。

    此时,前边鸣沙山传出嗡嗡滑沙声。

    这令人想起“雷送余音声袅袅,风声细响语喁喁”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