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
(2018-09-22 07:03:26)
标签:
教学经验总结 |
分类: 教学日志 |
《长恨歌》教学设计
|
作者 |
单位 |
电子邮箱 |
地址 |
电话 |
|
虞建军 |
安徽省望江县第四中学 |
YJJ790521@sina.com |
望江县城望华西苑小区 |
15755636646 |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写景抒情”的常规倾向。
(2)留意古典诗歌“叙事功能”的达成。
(3)落实单元要求: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4)以本篇为契机,进行“读写”联动。
第二部分
(1)通过课堂“展示”“检测”帮助学生过“翻译疏通”关。
(2)用“背景资料”提供方式(即本教学设计的‘课前自我研习’环节)为“重难点突破”和“读写联动”作铺垫。
(3)常规赏析点拨。
(4)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部分 文本教学资源取舍
(1)由于学生对诗歌常规的“写景抒情”倾向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考虑到挖掘作品的其它教学价值,本教学设计将“写景抒情”方面的赏析点拨稍稍弱化。
(2)诗歌“叙事”在学生的印象里不代表诗歌的“正统”,而“叙事”却是中国诗歌突出的源头特征之一,本诗的叙事风格很值得关注,本设计将此作为第一个强化点。
(3)教材有明确的单元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篇的鉴赏指导也有意识的加以体现,所以本设计大胆的将此作为第二个强化点。
(4)“读与写”有着天生的内在联系性,“手把手式指导”有助于学生较好的掌握议论文写作基本的思维及表达手段,所以本设计将“读写联动”作为第三个强化点。
1、独立翻译和朗读课文。
2、自我研习相关背景材料:
(1)读:历史事件“马嵬之变”。
(2)读:主人公之杨玉环的得宠程度及杨家的“鸡犬升天”。
(3)读:友人及作者咏叹的出发点。
(4)读:作者的感情经历。
第五部分
教学内容之一:朗读与翻译指导。
教学内容之二:按事情的叙述进程局部解读思想内容及相关文学表现。
教学内容之三:借助以下提纲概括课文内容并体会本诗作为叙事诗的叙事艺术。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ƒ
附示范:
作品写了一个爱情故事 :
‚作品写了一则神话传说
:
ƒ作品写了一首叙事长诗:
第六部分
一、一起回忆单元要求:
(1)以意逆志:从诗歌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诗歌的时候,应深入的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二、出示本节课重点:
1、根据以下解释,整合出中心论点(利用自我研习3成果,注意陈鸿表达主旨时的句式特点)。
感其事:对其有感慨,从常人角度而言,对李杨的遭遇表示理解与同情。
惩尤物:惩治“祸水”
窒乱阶:堵塞祸乱的根源。
2、论据及论证准备之一:引《潜别离》作事实论据,论证“感其事”。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现场写的局部短论。
3、论据及论证准备之二:引作者在作品中的一些安排作道理分析(挖掘文本本身艺术表现中的“感其事”,作道理论证,)。
4、论据及论证准备之三:教师开讲。
观点:
5、论据及论证准备之四:挖掘作品最后两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内涵,分析“恨”的深意,从作者的点评性文字里寻找道理论据,对双主题尤其“批判”主题作道理分析。
提示:利用“自我研习2”的研读成果:玄宗犯了君王的哪些大忌?两句间构成什么关系?两句对全文而言有着怎样的作用?
5、作品总结部分:引陈鸿的主旨阐述作道理论据,并为论文作最终定调。
6、根据以上的讨论和学习列出简明提纲:
标题:《〈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
中心论点: 《长恨歌》对李杨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的理解、同情、甚至颂扬,但更有对荒淫误国行为的批判。
局部论证安排:
(1)
(2)
(3)
(4)
总结:(利用作品特殊的创作背景边论证边总结)
三、作业:课后完成议论文《〈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
第七部分 第三课时(作文课)
课堂内容:示范分析学生课下完成的《〈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
第八部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