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恨歌》教学设计

(2018-09-22 07:03:26)
标签:

教学经验总结

分类: 教学日志

《长恨歌》教学设计

作者

单位

电子邮箱

地址

电话

虞建军

安徽省望江县第四中学

YJJ790521@sina.com

望江县城望华西苑小区

15755636646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写景抒情”的常规倾向。

(2)留意古典诗歌“叙事功能”的达成。

(3)落实单元要求: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4)以本篇为契机,进行“读写”联动。

第二部分  方法手段

(1)通过课堂“展示”“检测”帮助学生过“翻译疏通”关。

(2)用“背景资料”提供方式(即本教学设计的‘课前自我研习’环节)为“重难点突破”和“读写联动”作铺垫。

(3)常规赏析点拨。

(4)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部分 文本教学资源取舍

(1)由于学生对诗歌常规的“写景抒情”倾向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考虑到挖掘作品的其它教学价值,本教学设计将“写景抒情”方面的赏析点拨稍稍弱化。

(2)诗歌“叙事”在学生的印象里不代表诗歌的“正统”,而“叙事”却是中国诗歌突出的源头特征之一,本诗的叙事风格很值得关注,本设计将此作为第一个强化点

(3)教材有明确的单元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篇的鉴赏指导也有意识的加以体现,所以本设计大胆的将此作为第二个强化点

(4)“读与写”有着天生的内在联系性,“手把手式指导”有助于学生较好的掌握议论文写作基本的思维及表达手段,所以本设计将“读写联动”作为第三个强化点

                       第四部分  学生课前准备

1、独立翻译和朗读课文。

2、自我研习相关背景材料:                

(1)读:历史事件“马嵬之变”。

      思:玄宗会发自内心接受贵妃的离去吗?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逃,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2)读:主人公之杨玉环的得宠程度及杨家的“鸡犬升天”。

      思:玄宗犯了君王的哪种大忌?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侄女儿,她随叔父杨玄瑛入长安 ,及笄(女子十五岁到结婚年龄)(),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后来,杨玉环被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志焰震天下”,更使得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读:友人及作者咏叹的出发点。

     思:作品可能涉及的主旨。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白居易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大家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诗。与《长恨歌》的歌行体相响应,同行的陈鸿作小说《长恨歌传》,二者的故事情节完全相同,而陈鸿的作品中有创作意图的说明,即“不但感其事,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历代以来,学者多以陈鸿之说为佐证,将作者的立意理解为“欲惩尤物”,但作者“多于情者”的诗人笔法在读者心中却演绎成了一首爱情颂歌。

(4)读:作者的感情经历。

      思:他会相信人间真情吗?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三十三岁时,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第五部分  第一课时(常规检测赏析课 略)

教学内容之一:朗读与翻译指导。

教学内容之二:按事情的叙述进程局部解读思想内容及相关文学表现。

教学内容之三:借助以下提纲概括课文内容并体会本诗作为叙事诗的叙事艺术。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ƒ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附示范:

作品写了一个爱情故事 :

      李隆基深深宠爱着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杨玉环,安史之乱起,马嵬坡前阴阳两隔,难以了断的尘缘使两人生死想思,长恨绵绵。

      故事缠绵悱恻

作品写了一则神话传说 :   

    互相深爱着的李隆基和杨玉环,在马嵬坡阴阳相隔,回京的李隆基痛思玉环,道士施法后觅得玉环,玉环送钗表达深沉的思念之情,相约天上人间相会。

     故事哀婉动人

ƒ作品写了一首叙事长诗:

       作者把李杨相爱到李杨共恨的爱情悲剧作为诗歌的基本内容,即事名篇,展示李杨爱之深沉,恨之长久,以“大美”衬“大恶”,让人动容之外引人思考。

        故事回肠荡气

第六部分   第二课时(创新安排课)

一、一起回忆单元要求:

1)以意逆志:从诗歌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诗歌的时候,应深入的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二、出示本节课重点:

    本节课践行一条通向诗意之路,结合单元要求,大家来现场完成论文《〈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的前期写作工作。

1、根据以下解释,整合出中心论点(利用自我研习3成果,注意陈鸿表达主旨时的句式特点)。

感其事:对其有感慨,从常人角度而言,对李杨的遭遇表示理解与同情。

惩尤物:惩治“祸水”

窒乱阶:堵塞祸乱的根源。

    中心论点(示例):《长恨歌》对李杨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的理解、同情、甚至颂扬,但更有对荒淫误国行为的批判。

    师提示:由此可知,作品最初命意就是“双主题”,某些人理解为“单主题”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感”字。

2论据及论证准备之一:引《潜别离》作事实论据,论证“感其事”。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现场写的局部短论。

     提示:回忆“自我研习4”,利用研读成果:他会相信人间真情吗?

     局部短论展示:                                                             

                                                                                  

                                                                           

3论据及论证准备之二:引作者在作品中的一些安排作道理分析(挖掘文本本身艺术表现中的“感其事”,作道理论证,)。

   赏析提纲:

   作者出色的表现杨的美貌(引诗句并说明表达效果):

                                                                                 

   李作为皇帝对一个女人的爱(引诗句并说明表达效果):

                                                                                    

   ƒ作品一些内容极力渲染李杨之间的思念:

   那些物是人非(或物非人非)之景--派道士施法寻人的荒诞做法---送钗钿的  聊斋式情节---两人的生死誓言(教师引导分析)

4、论据及论证准备之三:教师开讲。

   教师讲“‘大美”衬‘大恶’”说(此说引自某些人士的理论),试图将其提供给学生作局部道理论证,由此创造性的点明两大主旨(“感其事”与“惩尤物”“窒乱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观点:

    “大美”:李杨二人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大恶”:身为皇帝,却荒淫误国。

     正因为李隆基身为皇帝,却荒淫误国,制造了“大恶”,所以他要承受失去至爱即“大美”的惩罚。

     请合理利用老师提到的观点,整合两种独立观点之间的关系:

                                                                                       

                                                                            

                                                                                          

5论据及论证准备之四:挖掘作品最后两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内涵,分析“恨”的深意,从作者的点评性文字里寻找道理论据,对双主题尤其“批判”主题作道理分析。

提示:利用“自我研习2”的研读成果:玄宗犯了君王的哪些大忌?两句间构成什么关系?两句对全文而言有着怎样的作用?

   此部分论证预期: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遗憾,也是怨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和怨恨。

   玄宗显然犯了君王的大忌,不该将女人与江山混在一起, 所以针对自己的所为有痛恨,但对杨又有着绵长而无法抛却的情感,所以,双重主题更有说服力。

 

5作品总结部分:引陈鸿的主旨阐述作道理论据,并为论文作最终定调。

   提示:利用“自我研习3”的研习成果,陈鸿的本意是表现什么?        

   此部分论证预期:历代以来,一些学者以陈鸿之说为佐证,肯定了作品“欲惩尤物”的主题,但他们忽略了“感”字的内涵,陈鸿表达的句式是“既……亦”,显然,作品的立意是从两个方面来的;在相同背景之下,白居易“多于情者”的诗人笔法在读者心中演绎成了一首爱情颂歌,这正是陈鸿的“感”,所以陈鸿所说“感其事”应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所持的理解、同情,甚至赞美的态度。当然,白居易同样没有放弃自已批判态度。

  (师:所以,陈鸿之说仍是双主题。)

6、根据以上的讨论和学习列出简明提纲:

标题:《〈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

中心论点 《长恨歌》对李杨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的理解、同情、甚至颂扬,但更有对荒淫误国行为的批判。                                                                                                                   

局部论证安排:

1 (结合“知人论世”,围绕“感其事”展开论证)                                                         

(2) (结合文本,围绕“感其事”展开论证)                                                       

(3) (使用引证之法,思考“感其事”与“惩尤物”“窒乱阶”之间的关系)                                                       

(4) (利用作品的主旨句分析论证)                                                        

总结:(利用作品特殊的创作背景边论证边总结)                                                      

三、作业:课后完成议论文《〈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

第七部分 第三课时(作文课)

课堂内容:示范分析学生课下完成的《〈长恨歌〉遵循了“感其事”“惩尤物”“窒乱阶”的最初命意》。

 

第八部分  说明

 

    本设计为导学方案,其中楷体字部分为学生上课参与完成的内容,设计以“学生模式”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模式”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在印刷时留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