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老子所说的“道”与西方哲学

(2009-06-03 22:19:05)
标签:

老子

西方哲学

分类: 论述

 

 

论老子所说的“道”与西方哲学

 

 

陈渝枫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著《老子》一书,为道家思想作出了伟大而深远的贡献。本文将着重论述老子哲学中“道”这个哲学范畴的释义,并且结合西方哲学予以研讨。

什么是道?这是道家思想中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老子对道的解释在《老子》一书中的多处各有阐述,并且归有许多含义。不过从宏观上来看,老子所说的道,则主要是两层含义:其一,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本原;其二,万事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所谓“先天地生”,即是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可以为天地母”则是说这个时间上在先的东西繁衍了万物。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这个世界的本原,是第一存在,并且万物都由道而生。

这里的道,大致等同于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两者分别被称为是世界的本原。但是我们很难明确定义,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唯物的道还是唯心的道。因为《老子》全书中所提及的道,都是含糊不清、未下定论的。其实老子的道这个概念,原本就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命名而已。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这并非是老子在说自己尚未完全认识道,而是因为老子本身即是主张不可认识论的代表。《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言说的话,那就不是永恒的道。

或者换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哲学的思维来理解:我们只可以认识道的表象,但是却无法认识道本身。这也就是康德哲学中所说的表象与物自体(或译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康德把每个事物都划分为可认识的表象与不可认识的物自体,而老子所说的道(或常道)亦正是这本原性质的“不可道”的超验的物自体。

在基督教哲学中,对于上帝的不可认识也与“道可道,非常道”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认为:“即使有人在其中捉摸到一些,能表达出来,也决不可能自以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变本体”

 

其次,道这个范畴代表的第二个含义,则是万事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可谓是经典写出了老子思想中道作为规律的含义。万事万物都效法于道、遵循于道,而道则效法于自身、依据于自身。正是由于“道法自然”而非道法人心,可见道作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定。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则衍生为道德准则与价值取向。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的即是伟大的品德是完全依照道来存在发展的。

道在英语翻译为“Tao”,不过这是后期的译法。早期道被译为与西方哲学中的“Logos”(逻各斯)同名,因为道与逻各斯的含义十分相近。逻各斯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西元前504-501年)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在赫拉克利特看来,逻各斯是火这个本原所固有的共同属性,也是支配一切、人所共有、普遍起作用的东西。而在老子哲学中,道本身即是本原亦是规律。

而同时作为本原与规律的道亦与基督教哲学中三位一体的“上帝”这个范畴有相近之处。上帝即是时间上在先的第一存在与造物主,又是逻辑上在先的第一动力因与主宰者。托马斯(Thomas Aquinus1224-1274年)认为作为上帝是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着、最初的动力因以及一切事物向着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迈进所遵循的同一途径。这正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出一辙。

  

其实道家思想中与西方哲学相和同之处并不只老子一人。老子的后继者庄子认为:道是源初的存在,道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这一点则与基督教神学中空间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观点相似。

总的来看,老子所说的道与西方哲学中不同时期的主张都有相近之处。老子所说的道是不可认识的世界本原,是依据于道自身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伦理学中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取向。

彼时中西阻隔万里,哲学也在不同的境遇中各自发展,双方却能达成如此和谐大同的共识,由此可见世界哲人在爱智慧、求真理的道路上留下的不可忽视的卓越功绩。

 

 

 

 

 

 

 

 

 

 

 

 

———————————————

    《老子·二十五章》,中华书局2006年版。

    《老子·四十二章》,中华书局2006年版。

         《老子·二十五章》,中华书局2006年版。

 《老子·第一章》,中华书局2006年版。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第2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96页。

 《老子·二十五章》,中华书局2006年版。

 《老子·二十一章》,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第179-180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第307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第150-151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发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