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宁静本真理想回归 |
泰戈尔曾说过:“人生旅途是漫长的,要遭遇的伤痛是众多的,不可避免的,这时就需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以保持心灵的力量。”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 世纪的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在三年之内,他遭遇了妻子逝世,一双儿女的相继夭亡的巨大伤痛。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他对自己说:“依仗安宁,虔诚,努力升华自己,超越自己的痛苦,。”他怀着对孩子的深深的慈爱和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写出了著名的诗集《新月集》。
《新月集》的主题是歌颂母爱和童心,诗人认为儿童宛如浩瀚的夜空中一轮皎洁的新月,纯真的童心和无私的母爱,也正如新月般美丽、温柔、宁静。诗人凭着自己对孩子的深切的挚爱和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以其独特的儿童观,把我们引入一个宁静本真的儿童世界
一、 自由跳跃,丰富奇特的儿童幻想思维
泰戈尔认为一切教育都是从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保护儿童的自由意识很有必要。儿童的天性最初常常表现为对游戏的偏爱和幻想的自由。他们以游戏来认识世界感知生活。这种游戏以趣味为根本,与功利无关。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幼小的孩子们把小石子当食物放入嘴里;教他们读书时他却快活地把书页撕碎;把小动物当作自己的学生来教导。这种游戏还常常表现为对成人语言与行为的刻意模仿,“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拿起爸爸的钢笔或铅笔,像他一模一样地在他的书上写着。。。。。”
孩子们的游戏形形色色而又丰富多彩。这种游戏有时不受时空限制,甚至不受任何可能性的制约,并且总是与幻想紧密联系。如《云与波》中,孩子们幻想可以“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的终止”;可以“与金黄色的曙光游戏”;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可以”从早晨唱歌到晚上,“前进又前进地旅行”;孩子渴望自己能够融入浩淼的云与波中,但云与波相距又是那般遥远,而他也不愿意离开他所挚爱的妈妈,于是,他又幻想自己变成云时,而他的妈妈则变成月;当他变成波时,而妈妈则变成陌生的云,这样他们既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戏而不必离开亲爱的妈妈。
儿童的幻想是不受可能性的制约的,同时也是开放奇特的。如在《花的学校》一诗中,孩子们幻想“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跳着舞。。。。。”,“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花孩子们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的,在星星所住的地方”。“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看看吧,这样的幻想是多么奇特形象,而又如此合情合理。只有孩子们才会那般可爱地把百花竞放的盛景,幻想成花的学校。那充满活力又鲜嫩逼人的花朵们不正是孩子们活泼嬉戏的身影吗?也只有孩子们才可能做到如此创造性而又生动自然地将对大自然的清新,自由,神秘与忙碌,刻板,枯燥的生活现实,巧妙地相联一体。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小孩子们对大自然清新自由的留恋;对求知神秘世界的向往,对母亲温暖甜蜜怀抱的眷念;更有对封闭压抑的学校生活的无奈和困惑。
泰戈尔的儿童幻想思维除了具有以上不受可能性制约和奇特自由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丰富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在《告别》一诗中,这种幻想的跳跃性和丰富性,奇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描写孩子在黎明时与母亲告别。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股清风,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水的涟漪,”为了把妈妈“吻了又吻”;又幻想在大风之夜让妈妈听见自己“雨点”的“微语”;闪电之夜,让妈妈听见自己清脆的“笑声”;深夜入睡时孩子“从星空上”为妈妈唱催眠曲;皎洁的月夜,孩子则变成“月光”偷偷地“躺在”妈妈的胸上:妈妈进入睡眠,孩子又变成了“笛声”,“整日价在妈妈心头震荡”。诗人正是通过儿童这种独有的自由跳跃,奇特丰富的幻想,将孩子对母亲的眷念幻化成无数奇特鲜明的形象,并且以美妙而又深刻的手法表现出来。孩子们试图通过这些诗意的幻想,让妈妈感受到自己的无处不在,但又无处可寻。这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孩子与妈妈情感上亲密无间不可分割,他们是灵与肉的交融。
二、 天真童稚的儿童语言
诗人在《孩童之道》一诗中说到:“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我们之所以感受到儿童天真可爱、纯洁无邪,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童言的纯朴自然,秀彗纯真。身为父母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孩子们童稚的发声:“我是从哪里来的?你在哪里把我拾来的?”这表面上看似乎是孩子幼稚的戏语,其实这是孩子们对生命本原的朦胧意识与探索。
孩子们童稚天真的语言总能令我们忍俊不禁,在感受他们纯真无邪的同时,更让我们体味到孩子们对成长的渴望,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成人世界的理解和认同,渴望参与成人世界的一切活动。这些在《小大人》一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孩子眼里,长大了,请意味着成年了那么就应当相应拥有了想望中的成人世界。如“我人很小,是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子,到了我长得像爸爸一样大时,便要变大了。”正因为长大了,当然要赢得成人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孩子自信而且自豪地发出宣言式的质问:“你不知道我已经同爸爸一样大了吗?”因为长大,于是首先表现为学有所成,因此“决不再学什么功课了”。在此之前,没完没了的功课是多么令孩子们心烦。其次,正因为长大“可以将自己穿了衣裳”;可以“独自出入拥挤的市场,随便到哪里去”,从此挣脱了成人目光的监控,行动自如了。因为长大了“知道怎样用自己的铜匙去开银箱”,“随便把钱给他所喜欢的”。倘若爸爸仍是不小心忘记自己已经长大了,而仍从城里带来小鞋才小绸衫,便于工作要自豪而不屑地告诉爸爸说:“爸爸,把这些东西给哥哥罢,因为我已经同你一样长大了,可以随便去买自己的衣裳了。”这种童稚的语言,也只有孩子独有,孩子童稚使他还没有成年的逻辑思维,他没有意识到随着自己的长大成年,哥哥当然更不需要小绸衫,更可以随便买他自己的衣裳了。正是因为这种纯朴自然,天真童稚语言,引起我们对成长中孩子们的关注。关注他们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关注他们对未来的渴望与向往,而这种童稚语言的生动感人正是缘于诗人对孩子们的深刻理解和爱
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中,我们与诗人收获的不仅仅是为人父母的喜悦,更多更好的是对自身纯真年代的隽永的回忆。
三、 宁静本真的儿童情感世界
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美丽,宁静而本真的,同时又是敏感、复杂而又微妙的。
(一)
对母爱的眷念与回报
母爱素来被称为人世间最自然、最纯洁、最无私的情感之一。几乎每个孩子从呱呱落地伊始,最初感受到的人世间的爱就是母爱。《新月集》中对母爱的歌颂是最主要的的主题目之一。有《金色花》中孩子时而变为金色花与母亲捉迷藏嬉戏,时而缠着妈妈讲故事的动人的母子和谐的生活图景;有《告别》中借用榕树这一象征形象抒发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的感人一幕。还有《商人》中幻想出外行商满载黄金珠宝奉献母亲的赤子之心;更有《英雄》中幻想保护母亲穿越千难万险的小英雄的形象。俗语道:“受之甘霖,报以桃李。”孩子饱受母亲对他成长的成千呵护与关爱,当然渴望能以更为丰厚的方式回报母爱
1
(二)
对生命弱小者的同情与关注护与关爱,
泰戈尔认为教育应当尽可能以人格关系为基础,保证儿童不脱离自然环境,儿童受教育的环境应当在一个以人的爱为指导精神的天地里,而那种传授同情心的教育,无论在学校或者是家庭往往不单单受到忽略,而且受到严重的压抑。的确,“金钱的贪求和享乐促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唯利是图一种痼疾。。。。人们崇拜了自己内心速朽的不合理的东西,而不去珍惜那不朽的东西。。。。"在我们成人的世界,世俗的功利和贪婪使我们的心灵蒙受了过多的尘埃,我们的情感不再细腻,心灵不再柔软,精神日益变得麻木冷漠。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我们常常伤害了孩子们善良脆弱的心灵。如,《同情》一诗中,孩子们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吗?你要赶开我,对我说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不知感恩的贱乌呀,整夜尽在咬它的链子么?”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疑惑和忧心,也许我们应当反省反省,我们成人世界是否曾经有太多对生命弱者的漠视与轻慢,它令同处弱小者地位的孩子们有着物伤其类的恐惧与不安。他们痛苦、不满,甚至发出了反抗式的呐喊;“那末,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远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听到这样的宣言,你难道仅仅惊诧于它只是一个小孩出于同情心而一时兴起的赌气,而不是为追求生命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不妥协的抗争么?
(二)
对成年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泰戈尔说过教育应当在学生及其社会、自然环境之间造成一种和谐的联系。孩子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也生活在成人世界里的监护中,在逐渐的成长中,孩子渴望长大,渴望未来,渴望参与成人世界渴望成人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孩子最初对于生活的理解其实很单纯。即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做他想做的任何事,这种生活与崇高的理想无关,与名利无关,与责任道义无关,与知识教化无关。孩子的生命是如此充满活力、清新、本真,与大自然是相通的,因此孩子喜爱大自然一切本色的事物:清风,明日,河流,云彩,花朵,树木,渴望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如《对岸》中,孩子对河的彼岸大自然的神秘,充满好奇与向往:“妈妈,如果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职业》中,孩子幻想自己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子,花园随意掘地的园丁,整夜追逐影子的更夫,而不愿自己是一个正勤奋攻读的小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平日饱受约束、训斥和惩罚而失去快乐的孩子,《十二点钟》中的孩子想象时间已经过了十二点钟,已经是下午甚至渴望着黑夜的到来,目的是逃避一层不变的枯燥的读书生活;《著作家》中诗人展示一个渴望参与成人游戏而又无法得到肯定的孩子的困惑:“爸爸老是以著书为游戏,”“写了又写,有什么趣味呢?”正是因为孩子感受到身为孩子的烦恼,他们渴望长大于是有了《小大人》中幻想成为成年人可以随心所欲,有用做功课,可能随意逛街,花钱等等。成人世界里的学有所成、人身自由、经济独立、人格的平等等等,都是孩子所期待的,期待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泰戈尔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人,毕生执着追求着他的“理想世界”。诗人出自于深刻理解和爱,以自由幻想的儿童思维和童稚无邪的儿童语言展示了美丽、宁静、本真的儿童情感世界。
泰戈尔是的《新月集》是一股清泉,涤净我们心灵的倦怠与尘埃,令我们抛却世俗的功利困扰,回归心灵的宁静祥和;它更是一面澄清的明镜,展示孩童的赤诚与纯真,也唤醒我们的童真记忆,令我们关注孩子们的苦乐烦忧;它还是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的慈爱的祥和与博大,让身为父母的我们去更珍惜孩子的天性,关注他们的健康与快乐。
《新月集》永远以其独特的艺术向世人展示它不朽的魅力。
一、
孩子们的游戏形形色色而又丰富多彩。这种游戏有时不受时空限制,甚至不受任何可能性的制约,并且总是与幻想紧密联系。如《云与波》中,孩子们幻想可以“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的终止”;可以“与金黄色的曙光游戏”;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可以”从早晨唱歌到晚上,“前进又前进地旅行”;孩子渴望自己能够融入浩淼的云与波中,但云与波相距又是那般遥远,而他也不愿意离开他所挚爱的妈妈,于是,他又幻想自己变成云时,而他的妈妈则变成月;当他变成波时,而妈妈则变成陌生的云,这样他们既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戏而不必离开亲爱的妈妈。
泰戈尔的儿童幻想思维除了具有以上不受可能性制约和奇特自由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丰富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在《告别》一诗中,这种幻想的跳跃性和丰富性,奇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描写孩子在黎明时与母亲告别。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股清风,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水的涟漪,”为了把妈妈“吻了又吻”;又幻想在大风之夜让妈妈听见自己“雨点”的“微语”;闪电之夜,让妈妈听见自己清脆的“笑声”;深夜入睡时孩子“从星空上”为妈妈唱催眠曲;皎洁的月夜,孩子则变成“月光”偷偷地“躺在”妈妈的胸上:妈妈进入睡眠,孩子又变成了“笛声”,“整日价在妈妈心头震荡”。诗人正是通过儿童这种独有的自由跳跃,奇特丰富的幻想,将孩子对母亲的眷念幻化成无数奇特鲜明的形象,并且以美妙而又深刻的手法表现出来。孩子们试图通过这些诗意的幻想,让妈妈感受到自己的无处不在,但又无处可寻。这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孩子与妈妈情感上亲密无间不可分割,他们是灵与肉的交融。
二、
孩子们童稚天真的语言总能令我们忍俊不禁,在感受他们纯真无邪的同时,更让我们体味到孩子们对成长的渴望,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成人世界的理解和认同,渴望参与成人世界的一切活动。这些在《小大人》一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孩子眼里,长大了,请意味着成年了那么就应当相应拥有了想望中的成人世界。如“我人很小,是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子,到了我长得像爸爸一样大时,便要变大了。”正因为长大了,当然要赢得成人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孩子自信而且自豪地发出宣言式的质问:“你不知道我已经同爸爸一样大了吗?”因为长大,于是首先表现为学有所成,因此“决不再学什么功课了”。在此之前,没完没了的功课是多么令孩子们心烦。其次,正因为长大“可以将自己穿了衣裳”;可以“独自出入拥挤的市场,随便到哪里去”,从此挣脱了成人目光的监控,行动自如了。因为长大了“知道怎样用自己的铜匙去开银箱”,“随便把钱给他所喜欢的”。倘若爸爸仍是不小心忘记自己已经长大了,而仍从城里带来小鞋才小绸衫,便于工作要自豪而不屑地告诉爸爸说:“爸爸,把这些东西给哥哥罢,因为我已经同你一样长大了,可以随便去买自己的衣裳了。”这种童稚的语言,也只有孩子独有,孩子童稚使他还没有成年的逻辑思维,他没有意识到随着自己的长大成年,哥哥当然更不需要小绸衫,更可以随便买他自己的衣裳了。正是因为这种纯朴自然,天真童稚语言,引起我们对成长中孩子们的关注。关注他们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关注他们对未来的渴望与向往,而这种童稚语言的生动感人正是缘于诗人对孩子们的深刻理解和爱
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中,我们与诗人收获的不仅仅是为人父母的喜悦,更多更好的是对自身纯真年代的隽永的回忆。
三、
(一)
母爱素来被称为人世间最自然、最纯洁、最无私的情感之一。几乎每个孩子从呱呱落地伊始,最初感受到的人世间的爱就是母爱。《新月集》中对母爱的歌颂是最主要的的主题目之一。有《金色花》中孩子时而变为金色花与母亲捉迷藏嬉戏,时而缠着妈妈讲故事的动人的母子和谐的生活图景;有《告别》中借用榕树这一象征形象抒发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的感人一幕。还有《商人》中幻想出外行商满载黄金珠宝奉献母亲的赤子之心;更有《英雄》中幻想保护母亲穿越千难万险的小英雄的形象。俗语道:“受之甘霖,报以桃李。”孩子饱受母亲对他成长的成千呵护与关爱,当然渴望能以更为丰厚的方式回报母爱
(二)
前一篇:善待自己,从自我悦纳开始
后一篇:黑夜的终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