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国历史上那一连串待葬的国君

(2011-09-14 08:50:30)
标签:

晋献公

骊姬

动乱

文化

     《谁的春秋,谁的国》(50)

 

 

 

 

      太子申生自杀了。

      但太子申生的死亡并没有使骊姬完全放下悬着的心,排在骊姬的亲生儿子奚齐前面的还大有人在。

      据《史记》记载:“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如果再加上后来骊姬生的奚齐和骊姬妹妹生的悼子,晋献公最不缺的就是儿子,只不过其中申生、重耳、夷吾显得突出一些罢了。

      摆在骊姬面前的问题是,太子申生虽然死了,但同样具有竞争力的重耳、夷吾还健康的活着。

 

      很多事开了头就难以刹车了。

      事情还真是凑巧。就在太子申生送酒送肉期间,重耳与夷吾恰好都回到了绛城。他们回到首都或许与各自镇守的边城屈、蒲的城邑设施建设还没有完全配套有关。当时晋献公是派大夫士蒍来负责为这几个公子修筑工程的,士蒍到工地后却采取了消极的办法,甚至故意偷工减料想搞成一个“豆腐渣”工程。按理说,主公有令,也不用士蒍掏自己的口袋,作为项目负责人应该是全力以赴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去完成才对,可这个士蒍却拖拖拉拉进度很慢质量也很差,以至于夷吾很不高兴的在老爸面前告了一状才改变了士蒍的工作作风。士蒍挨了晋献公一顿臭骂后还有些不服并话中有话的对夷吾说:现在边防无战事,建那么牢固干嘛?是不是为其它什么想法做准备呀?士蒍见过夷吾出来后还顺口溜出一句感慨: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从士蒍的表现看,后期尽管加快了工程进度,但如果不继续偷工减料的话,前期的延误已使他很难按设计图纸的规范将工程全部做到位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猜测。只不过这种情形存在着导致重耳和夷吾全部回到绛城临时居住的可能性。曾说过,士蒍这个人的面目比较模糊。他之所以不将工程及时做好做坚固,是认为“边城少寇”,修了对外没啥用处,而假如一旦内部有事的话,这些城恰恰成了反抗的牢固据点。

 

      又扯远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那个时候重耳和夷吾就是正在绛城。

      于是,又一个谣言产生了。骊姬对晋献公说,据群众反映,太子申生的阴谋也有他们俩的份。重耳和夷吾听到风声,立即逃出绛城,分别回到了自己的新城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他们的逃亡进一步加剧了晋献公的猜疑。两路兵马火速奔驰在捉拿嫌疑犯的路上。

      重耳没有采取抵抗措施,千钧一发之际他跳墙逃走了,身上的衣服居然被追兵砍掉了一截。而夷吾则据守屈城进攻了公开反抗,有一段时间夷吾在屈成了割据一方的独立体。

 

      晋献公暂时没能抽出时间和兵力来对付夷吾,那是因为这时候晋献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了虢国身上。

      晋献公第二次攻打虢国依然玩的是借道虞国的把戏,虞国国君也再次不顾大夫宫之奇的反对给晋军提供了方便。据说谏议未果的宫之奇遗憾的带着自己的族人提前离开了虞国避难去了,宫之奇已经看到了虞国的结局。虢国的上阳很快被攻下,随着虢国国君姬丑的出国逃亡虢国就此被灭。当晋军回撤路过虞国时,虞国还傻乎乎的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但就在当晚晋军对虞国发起突袭,虞国国君被俘,虞国的地盘也从此被晋国纳入了囊中,据说,后来虞国国君被当做随嫁品送给了秦国。

      拿下虢国和虞国后,当时晋献公面对重新回归的宝马说了这样一句话:“马则吾马,齿亦老矣。”

      晋献公在解决虢国和虞国后,大兵迅速开到了屈城之下。

 

      夷吾只有逃亡。

      夷吾本来也想就近逃到翟这个游牧部落。手下人则建议,重耳已经逃到了那里,如果再去极有可能被晋献公一网打尽,不如去梁国,那里离秦国最近,可以依赖秦国的支持图谋重返晋国。夷吾听从了这个建议。

      夷吾这个叫冀芮的手下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没说透。重耳为什么要选择翟?当年晋献公正是从翟娶回了两个女人,大戎狐姬后来了生下了重耳,小戎子生下了夷吾。也就是说重耳和夷吾其实都是混血儿。而重耳已经先逃到外婆那里去了,如果夷吾再去,不说晋献公会不会杀到老岳家,重耳要是出于保全生命和争位的考虑,夷吾会不会面临着新的危险呢?并不是所有逃难之中的人都会那般同病相怜的。

      所有的障碍都被排除了,奚齐顺利的被立为继承人,骊姬如愿以偿。而骊姬的妹妹又为晋献公生下了一个儿子悼子,可谓是喜上加喜了。

 

      剩下的一切就是等待晋献公的死亡。

      也就在这个时候晋献公接到了齐桓公送来的会议通知,请他参加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之盟”。这个时候晋献公其实已经病重在身,去还是不去对这个年迈多病的国君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去,路途颠簸,当然会加剧病情;不去,晋献公此时心头已经有了难言的阴影。奚齐接班人的地位虽然明确了,但毕竟还年幼,身后的事对晋献公来说基本就是一个未知数了;更何况,如果要是理起来,太子申生还是齐国嫁过来的夫人生的儿子,现在申生死的不明不白,齐桓公心里会不会有啥想法呢?晋献公应该不是一个那么迷糊的人,事后他应该悟出关于那些酒肉的把戏很可能自己是上当了,但这时候随着太子申生的自杀晋献公已经别无选择,他只有一条路走到黑

      思来想去,从未参与过诸侯结盟活动的晋献公还是抱病踏上了参会之路。对这次晋献公抱病参会的意图大约是两个方面:既想通过这次参会来体现对齐桓公的尊重,借此机会来化解齐桓公心中可能有的块垒,更重要的或许还是想面见齐桓公争取这位世界霸主对年幼的奚齐的支持。

      但后来,晋献公路上遇见了王室的会议代表宰孔,而从宰孔那里获得的信息是齐桓公这个人只顾着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不是一个以德服人的人。客观来说,这番话对晋献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齐桓公是这样一个人的话,自己再去参会有什么意义呢?再加上身体确实不好,所以,病重的晋献公只好返回了晋国。忧虑之中的晋献公权衡的结果只有将大夫荀息叫到病榻前进行了托孤式的嘱咐:年幼的奚齐只有交给你了。

   

     晋献公病死了。

     晋献公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这位“曲沃代晋”后的第二代国君对晋国以后的霸业起到了奠基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多次出征征服了太行山附近的耿、霍、魏以及像骊戎一样的大小部落,尤为重要的是对虢国和虞国的兼并,从宏观上看,不仅了结了虢国与晋国历史上的一段恩怨,它的意义更在于打通了晋国通往中原腹地的通道。而在晋献公横扫一切的疆场上,一个身影总是常常冲杀在最前面,那便是晋国著名的将领里克。

     按常规来说,在充满矛盾的时候晋献公托孤不应该仅仅将希望寄托在荀息这样的文官身上,之所以选择荀息也是晋献公的无奈,因为他知道掌握军权的里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并不与自己同心同德,他只好选择更为忠心耿耿的荀息想借助他的威望来影响一批人以抑制里克。

     晋献公的设想在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注定是难以行得通的。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不会太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了。

 

     荀息扶持奚齐在晋献公的灵柩前登上了君位,但还没来得及下葬晋献公,里克开始行动了。

     大家不会忘记当年太子申出征时里克借故留在了下来,而一直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里克本应该辅佐第一次领兵出征的太子申生才是,可他就是赖在了绛城。从以后的情况来判断,里克之所以留在绛城其实是为了监视首都的一举一动,里克才是太子申生的真正死党。正当骊姬们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里克突然出手暗中指使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奚齐。

     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手段顿时使骊姬失去了所有的希望,骊姬在绝望中毫无反抗的引颈被杀了。关于骊姬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她在动乱中投河自尽。

 

     如果这个时候不说骊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从《左传》与《史记》的记载比较中,《史记》文学的成分更大一些。但无论是哪个版本,骊姬似乎都逃脱不了“乱晋”的干系。这应该是事实。不过,回想骊姬的所作所为,有一个疑问老是挥之不去。那便是骊姬或许还有一种更大的目的,既然晋献公灭了她的部落,骊姬是否通过控制晋献公的手段来复制出一个复仇计划呢?这种疑惑曾经在以前的一篇博文《骊姬:一次别出心裁的报复》中说的更详细些,仅供参考。

 

     面对晋献公未葬的尸体,又增加了奚齐的一具尸体,承担托孤重任的荀息本来是要以自尽的方式来殉葬的。后来有人劝他说:奚齐死了,不如立悼子为君吧。

     荀息认为只有如此才勉强算是履行了自己对晋献公的承诺。但他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又断送了一个婴儿的生命。在晋献公和奚齐的棺木未葬之前,这个刚刚出世不久的婴儿再次被里克屠杀了。荀息万籁俱灰,索性了结了自己跟随奚齐和悼子而去了。

 

    此刻,摆在晋国人面前的已经是三具未葬的国君的棺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