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以“孟跑跑”的方式化解了一次致命的危机,同时也将球踢到了齐湣王的脚下。
齐湣王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哑巴吃黄连。从齐湣王的内心来说,他对孟尝君的纠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换作他人,早就采取了断然措施。但对孟尝君不行,要是没有充足的理由齐湣王是不敢乱动的,弄的不好齐国就会闹起分裂,这种局面一定不符合齐湣王的设想。好不容易等出了一个田甲叛乱的机会,正好可以借平叛为由大张旗鼓冠冕堂皇的置孟尝君于死地,结果,居然,居然孟尝君还真的没有参与这场动乱。并且,居然,居然孟尝君溜之大吉,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掌控。真是TMM的!
没办法,齐湣王只好悄悄藏起利剑,满脸笑容的捧着橄榄枝深情的对孟尝君呼唤:这都是误会呀,不好意思。归来吧,归来吧,别再四处漂泊。
对以后的事,《史记》只记载了这样两句话:“孟尝君因病谢,归老于薛。湣王许之。”
是不是太过于简单了些呢?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话表达了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孟尝君对齐湣王的邀请婉言辞谢了,一是齐湣王没有再勉强孟尝君便在请辞报告上批了“同意”两个字。似乎一对纠结多年的堂兄弟成功的合上了历史的一页,双方都努力避免了血溅五步的局面。
但仔细深究,无论是孟尝君还是齐湣王,内心其实都好像有些东西没有亮出来。
先看孟尝君。孟尝君是否真的“病”了呢?在田甲事件之前,没听说孟尝君身体有什么问题呀,从年龄来推算,孟尝君此时还属中年左右的时段,离退休也还差了一大截。看来,如果说有病的话,绝对不是身体上有病了,这个病是来自心里,是心病。所谓“因病”只不过是托辞而已。既然辞谢的理由是托辞,那么,所谓的“归老”也就自然不是那种顺其自然的告老还乡了。可见,孟尝君在这起突发事件中因齐湣王的“误会”便失去了庙堂上的立足之地其实还是耿耿于怀的。虽说齐湣王表面上发出了继续复任相国的邀请,但孟尝君还能回到从前么?君臣之间有了如此深的裂痕,再次复出不仅索然无味,很可能在以后的岁月里会有很大的不愉快发生,那时,孟尝君还有这般逃脱的幸运么?孟尝君是不愿再次将自己送进虎口了,宁愿郁闷的“归老于薛”也不想再去伴齐湣王这只“虎”了。此时,孟尝君当然是退而不甘。
再看齐湣王。就整个田甲事件来看,最大的受害者和最大的收益者应该是谁呢?就事件本身说,齐湣王以一国之主被绑架了还差点死于非命,并且,这件事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至少相当于直接告诉世人,齐国在齐湣王的治理下好像不太稳定。就面子来讲,最大的受害者似乎应该是齐湣王。但与孟尝君比,齐湣王又好像不算是最大的受害者。齐湣王虽然受了惊吓,虽然没有能如愿的将孟尝君置于死地,但毕竟最终结果是将孟尝君逼得提前病退了,多少也算是消除了一块心病。从这个角度来看,齐湣王似乎又是最大的收益者。所以,齐湣王一面作出“误会”的样子邀请孟尝君重回政坛执政,以此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知错即改的恢弘气度,一面迅速的在孟尝君的请退报告上愉快的签了字,连起码的客套话都不必说了,当即“许之”。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那就是孟尝君在经历这次“误会”后顿悟起来,变得心灰意冷,所以才决定“归老于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当时的国情。
在秦以外的六个大国中,齐国资源丰富经济活跃实力当是最强的,而齐国因不接壤的地域关系对秦国又是最没有切肤之痛的。这种经济和地域因素决定了齐国有得天独厚的侵占别人的有利条件。如果齐国国君占有欲很强的话,频繁出击是难以避免的。不幸的是齐湣王正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时人给他的评价是两个字:“自矜”,也就是很自负的意思,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西摧三晋...,遂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等等,真是四面出击呀。但其中不少事都偏偏是发生在孟尝君下野之后。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是不是孟尝君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齐湣王的野心呢?否则孟尝君下野不久齐国为何便加大了对外出击的力度了呢?如果真是这样,孟尝君还真的便成了齐湣王的绊脚石了。历史记载中好像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要是再联系孟尝君任齐相期间的平庸表现,这种可能性或许还真是事实。如此来看,田甲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孟尝君与齐湣王最终分道扬镳绝对就不仅仅是一场“误会”了。
嗯嗯,政治历来就没有误会。
既然孟尝君决定“归老”不是由误会引起,孟尝君还会有心灰意冷的感觉么?
产生心灰意冷感觉的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打击太大,一种是失望过甚,但这两种外力往往都不是来自对手而恰恰是来自最亲密的人。齐湣王算得上是孟尝君最亲密的人么?显然不是。所以,千万别拿孟尝君对齐湣王所说的什么身体不行了提前退休之类看似很伤感的的话当真哦。
其实接下来发生的事不仅说明孟尝君没有心灰意冷,甚至还可以说是退而不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