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接掌薛这个封地王国的孟尝君,开始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了。
既然孟尝君在以往的经历里与门客这个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他的做大做强还是从这个开始着眼。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都用了很多篇幅来记载孟尝君与门客们的故事。这些故事足以说明当好一个老大绝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首先是别人的吃饭问题。
孟尝君对前来投靠的人是来者不拒,鼎盛时期“食客”达到三千多人。如果这个数字真实可靠的话,那可是相当于一个加强团的人数了。就算一个人一天吃一斤大米,日消耗也就有三千多斤,仅此一项的开支就是很惊人的。田婴留下的家产再大,长此以往也是很难承受的。但孟尝君要想当老大那就必须承受。
期间,孟尝君一定也是有过经济上的压力的。薛这个封地也不算太大,人口约万户,方圆不过百里,以这块地的产出来养活那么一大群人确实很吃力。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拿着一把破剑坐在门口一边敲打着大地一边高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舆(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的冯驩,啥事还没做,却不断的加码提出要求。象这样的门客估计也不在少数,尽管弄得孟尝君很是头痛,尽管后来很不高兴了,但是为了当老大也只好忍了。凭良心说,孟尝君对“食客”发脾气的次数还不是很多,但那次让冯驩下乡收租以解决食客们的口粮问题,结果被冯驩该免的免,该减的减,着实让孟尝君发了一通大火。由此可见,口袋里没有银子,千万不要动当老大的念头。
其次是自己的吃饭问题。
大约与经济压力有关,孟尝君对一般门客的招待标准控制得还是比较严的,大概也就是一般的粗茶淡饭罢了,管个肚饱而已,否则那个冯驩也不会提出要吃鱼的想法。难得的是孟尝君与大家一样,并不因为自己是老大就另开小灶。当然,孟尝君也不是一开始便自动降低伙食标准的,据《战国策齐策四》记载,是在鲁仲连的暗示下才与大家坐到一起的,目的自然是借放低身价以进一步获得做老大的好名声。
期间,为吃饭问题还出了一宗命案。那天晚上,孟尝君招待一位食客宵夜,不知何故,孟尝君的坐席被别人挡住了光线。那个人估计性子很烈,以为孟尝君自己吃好的还故意遮住了光线,便很不高兴了,当即罢饭并起身告辞。孟尝君立即主动将自己的饭碗端过去给他看,意思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样的。结果,那人脸上就挂不住了,索性一刀砍翻了自己。
这宗命案使孟尝君名声大噪。当然不是指有什么负面影响,炒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正面宣传和报道,全世界都知道孟尝君是个可以与食客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老大了。这件事以一条汉子的性命为孟尝君作了广告,中间是否有刻意安排的因素不得而知,至少显示出孟尝君为当好老大在吃饭问题上确实委屈了自己。
再次是必须分出层次。
如果对待手下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是一个标准的话,孟尝君也是当不好一个真正老大的。那些食客们在能力上、作用上总是有悬殊,一定是良莠不齐的。那么,怎样甄别对待呢?孟尝君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新来的人进行专门谈话。谈话场所挂个帘子,帘子后面有专人记录谈话内容。谈话一结束,孟尝君便根据面谈考察情况,如果觉得可用,便立马派人赶到对方家里视具体可用程度送上不同的礼物。这个动作一定要完成在谈话对象回家之前,以便起到更为震撼的作用。
对具有特殊价值的人,孟尝君再另外给予特别对待,所以仅仅住所方面就分了“传舍”、“幸舍”、“代舍”等不同等级。《战国策》里还记载了一个叫夏侯章的人,孟尝君便特别的关爱,给予“百人之食”的高薪,还配了四匹马拉的专车。这个夏侯章得到这样的优待后,酒足饭饱,驾着宝马,只干一件事,就是四处说孟尝君的坏话。这样一来,就有人看不过去了,便说给孟尝君听,孟尝君只是笑笑,说,随他去吧,依旧随他顿顿吃肉天天骂娘。后来,为孟尝君打抱不平的人越来越多了,孟尝君的大名也越传越广。说白了,原来他俩演的是一曲双簧,夏侯章宁愿自己背负骂名来成全老大的好名声。
可见,当好老大一味的明来明去还不行,必要的花花肠子是少不了的。
还有就是忍人所难忍。
吃的差些忍忍也就过去了,大不了半夜偷偷补上一顿。挨挨骂忍忍也就过去了,身上也不会少点什么。但有些事看起来实在是忍不过去的,但为了老大的事业,当老大的同样也得去忍。
俗话说,人上一百,无颜八色。何况孟尝君手下有好几千食客,何况这些食客并不是以德才兼备的标准来选拔的,绝大部分就是出来混饭吃的。《战国策》有一篇《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记载了这样一个桃色故事:舍人的地位比一般的食客要高一些,差不多可以经常性的伴在孟尝君的身边。但这个舍人伴来伴去神使鬼差的伴到孟尝君老婆床上去了。这个舍人的色胆也真是够大的,走的完全是刀尖上跳舞的路子。就算孟尝君再怎么妻妾成群弄得后花园资源大把的闲置,谁也不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与老大的女人玩婚外恋的把戏。但这个舍人却真的去玩了。
当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以告密的方式传到孟尝君的耳中时,结果被雷倒的却是那个告密者。孟尝君打着哈哈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事到此为止不要再提了。估计那个告密者被雷的目瞪口呆,他本来此为这回孟尝君会暴跳如雷的听从自己的建议将那个色胆包天的家伙杀了的。说实在话,孟尝君如果真的杀了那个人并不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因为毕竟那家伙做的太过分了。并且以孟尝君的身份,杀个把人应该是毫无顾忌的,不说象杀这样有理由去杀的人,就算没什么理由要真是杀了也不会有谁去追究。但孟尝君却出乎意外的又一次忍了下来。
事后证明,孟尝君的这次隐忍比杀了这个人效果要好过千万倍。不知后来那个舍人是否还上没上过“夫人”的床,若干年后他被孟尝君派到了卫国。凭借孟尝君与卫国国君的关系,以及临行前孟尝君所给他的车队、布帛、鹿皮等贵重物品,这个舍人成功的在卫国站住了脚。再后来,卫国与齐国搞翻了脸,卫国便联络其他几个国家要与齐国动武了。如果仅仅是一个弱小的卫国齐国并不怕,问题是卫国组织起联军来对付齐国,齐国就很难以占到便宜了。这时候,那个舍人勇敢的站出来报答孟尝君了。那个舍人象刺客曹沫一样,很贴近的站在卫国国君面前,一边说着请求的话,一边做着同归于尽的暗示。关键时候,卫国国君一看,算了算了,不要搞得还没出征自己的老命就可能玩完了,便解除了战争警报。
英雄的事迹总是广为流传的。随着那个舍人报答孟尝君的壮举事迹的传播,当年给孟尝君戴绿帽子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但此一时彼一时,流传中,孟尝君头上的绿帽子摇身一变成了为国牺牲的金帽子,老大的声望又随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实再次证明,世上没有绝对的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好事的。不过,在坏事变成好事之前,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必须先付出的代价。
孟尝君正是如此这般的反复付出代价,才终于炼正正果,成为战国中期名声最响的第一“老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