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子
林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6
  • 关注人气:1,0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秦:人生就是个大圆圈

(2010-08-03 08:08:59)
标签:

连横

六国

义渠

大印

苏秦

杂谈

     智慧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

     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取到了武力难以达到的效果。对秦国,因六国“乃投从(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对六国,合纵的形成也制约了相互之间无休无止的征战;对苏秦,不仅获得了无数金银珠宝,也不仅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还“并相六国”成了联合国的秘书长。

     苏秦以他的智慧在收获巨大名利的同时,也确实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但如果真的以为在这十几年里天下太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合纵的六国,秦惠文王并没有停止他的扩张方针,只不过是迅速的调整了战略。这段时间里,秦国暂时放下了六国,但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一是借蜀地内乱,一举将西南巴蜀大片土地收入囊中。这不仅使秦国有了一片肥沃富饶的占领地,也为以后进攻楚国提供了根据地;一是出兵西北,横扫泾河两岸。这不仅给困扰秦国多年的义渠国以沉重打击,也基本上解决了来自侧后的对秦国本土的威胁。

     两战之后,秦国更为强势。秦惠文王开始正式对外称“王”并全力以赴破解六国的合纵。

 

     利益是永恒的。

     但利益却永恒的站在强势一边。

     苏秦所建立起来的合纵正是成于六国的共同利益,但这种利益链在组建期间,前提却是源于苏秦让张仪入秦的布局,也就是说,如果秦国在此期间发动针对某一个国家的规模性进攻,苏秦的六国合纵梦想就会化为泡影。即使在合纵形成之后,其实“势”的作用远远大于“实”的效果。除了受攻的那一国,实际上很少有另外一国的君主真的去不折不扣的履行合约。

     期间,五国曾经联军并策动义渠国夹攻秦国,除义渠因乘虚而入获得胜利外,五国联军在优势兵力下却在修鱼惨败于秦军,8万多人被消灭。这里固然与缺少战场统一指挥调度有关,核心因素还在于各国在合纵大局下的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所以,当秦国采取拉拢与威逼并举的“连横”时,缺口很快就打开了。

 

     柿子总是挑软的捏。

     所谓的软,并不一定就是实力上的软弱,更多的时候还在于精神层面的软。魏国便是。

     魏国曾经强盛一时,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赵、韩、秦都深受其苦。后来便开始走下坡路了,特别是马陵之战后被齐国、秦国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一有风吹草动就显得很是心虚,虽然表面上还想摆出大国的样子,其实骨子里已经很不自信了。从魏襄王到魏哀王一步步沦落,终于率先向秦国俯首。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有魏国为榜样,韩国也开始屈服。

     为了达到连横的目的,期间张仪一度辞去秦国丞相的职位到魏国任国相,穿梭于秦魏之间,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打开了合纵的缺口。张仪先是劝说,不同意便让秦军敲打一下,再劝说,不同意便再敲打一下,如此反复几次,尽管敲打的规模并不大,但足以把本来就神经衰弱的魏国给搞崩溃了。

     对苏秦来说,虽然局势开始恶化,但燕赵联盟在他的坐镇下依然牢固。只要齐楚这两个大国不出问题,韩魏的缺口还够不上置合纵彻底瓦解的境地。

 

     张仪再次出手了。

     这回张仪主攻的是楚国,目标是离间楚国和齐国的友好关系。张仪再次辞去秦国丞相之职,来到了楚国,接着楚怀王便上演了一幕幕被忽悠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催生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

     随着屈原的被流放,楚国与齐国悠久的友好关系终于破裂了。

     六国合纵大势已去。随后,秦国策动魏齐联手进攻赵国,秦惠文王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即后来的燕易王,合纵终于被彻底打破。

 

     当这一切在眼花缭乱的发生时,苏秦保持着沉寂。

     苏秦也只能沉寂。

     这种沉寂是一种无奈。看起来,苏秦身配六国相印,但这些相印其实相当于授予某某为荣誉市民一样,说起来非常好听,实质上是顶不了什么用处的。大印这东西,只要人家乐意,是可以批量颁发的。苏秦也不可能大傻冒般真的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的去使用那些大印,对苏秦来说,将六国撮合到一起,他便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苏秦当然不愿看到自己发起的合纵从轰轰烈烈开始到分崩离析结束,但苏秦已经主宰不了局面,他只能无奈的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

     这种沉寂是一种放弃。放弃历来有两种,一是主动放弃,一是被动放弃。那么,苏秦是哪种呢?就整个局势来说,是被动的,但就苏秦个人来说,或许主动放弃的成分更多一些吧。当合纵的缺口一个接一个被打开时,苏秦应该是看到了合纵的最终结局,但苏秦却按兵不动,没有去任何国家做一些挽救性的工作。因为苏秦心知肚明,在大势面前,自己的任何努力不仅是徒劳的,还是非常可笑的。既然如此,何必不主动放弃呢?

     这种沉寂是一种顺势。苏秦可以抓住机遇促成第一次合纵成功,那时对苏秦来说是顺势而为。但苏秦不可能再次将六国揉到一起,业已发生的事实已经使苏秦失去了游说的基础,如果苏秦再次出使其他国家,他连最基本的说服力都已经丧失了,他不可能再去给大家描绘出一个令人心动的前景,即使再说的天花乱坠,在铁的事实面前,还有谁会相信呢?所以,此一时彼一时,这是的沉寂也算是一种顺势了。

 

     苏秦接受了不可改变的事实。

     所以,当赵王责备他时,苏秦很快便辞职离去,重新回到了燕国。

     人生真的是不断画着圆圈,从燕国迈出的苏秦画了一个圆圈后依然回到了原点。但貌似回归的原点还是原来的那个点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