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关史料看,赵构是幸运的。
如果他一直呆在开封的话,毫无疑问他将随着他的老爸和兄长们一道当了大金的俘虏。
本来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1126年底金军第一次围攻开封时,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奉命前往金营谈判,在和谈的同时,宋金双方在局部范围内依然有着军事上的交锋。当然,这些无关全局的战斗已经很难改变大宋屈辱的命运,大约双方都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多争取一点话语权罢了。宋钦宗曾直接指挥了一场夜袭金军的战斗,如果作战顺利的话,估计宋钦宗和谈的价码会增加一些。结果,这次偷袭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坐在谈判桌旁的赵构立即被授意答应了金国的一切条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宋钦宗将他的三弟肃王赵枢送进金营换回了九弟赵构,或许是赵构在钦宗的弟兄中注定要有后来的位子,或许是看在他当时只有20岁的份上,赵构被换了回来,这使赵构免除了人质之忧。
有一种说法也是可信的。年轻的赵构器宇轩昂,与大宋其他的官员不一样,面对金人并无一副愁眉苦脸相。这反倒使金人产生了怀疑,他们觉得这很有可能是宋家朝廷玩的花样,随便找一个公子哥们来冒充一下,于是便很不高兴的提出了重新换人的要求。
赵构幸运了第一回。
1127年底金军第二次南下时,这回他们明白上次将年轻的赵构放回去可能是个失策,便指名道姓的让赵构出面和谈,赵构不得不再次肩负起和谈的重任。
当他与刑部尚书王云北上到达磁州时,被磁州知州宗泽拦了下来。随他同行的王云当着他的面居然被愤怒的磁州人民给打死了,郁闷且惶恐的赵构勉强在磁州住了几天,然后急忙退回到相州。
这起人为的意外事件无形中再次拯救了赵构。
赵构幸运了第二回。
也就在这个时候,赵构接到了宋钦宗秘密派人送来的一个蜡丸,这个蜡丸里的密信是将他封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要他组织力量火速解开封之围。赵构并不傻,他一面积极的组建元帅府,号召周边的宋军向自己集中,一面派出坚决要求抗战的宗泽带着不到万人的部队为先锋吸引金军的注意力,而自己却将主力开到东南方的东平府并继而逃到济州。
赵构连与金军檫肩而过的机会都没给自己留下,他只是装着没听见的样子,任由宗泽对着空气呐喊什么要截住皇上的浑话。他在遥送老爸和老兄的同时,心里或许已经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赵构没有理睬宗泽截住皇亲的建议,倒是听进去了宗泽后来说的另一句话:择日登基。
但从金人裹挟着整个赵家皇亲国戚北撤,到赵构正式于南京(商丘)登基,这个国家看起来似乎出现了一段政权上的空白。
这个时候,如果对历史细看的话,其实已经有人填补了开封的这个政治空白。
打开《宋史》,其中有一栏《叛臣传》,位列叛臣之首的是一个叫张邦昌的人。这个人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了大宋和谈的需要,他不仅随赵构亲往金营,而且在和谈中他一直就是看着金人的脸色,如果仅从这个事实看,说张邦昌是个没有骨气的人是一点都不冤枉的,但如果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到他的名下,那显然是抬高了他。
《宋史》将他列在叛臣首位,自然与他在开封沦陷后对宋朝政治的“弥补”有关。
金人进攻宋朝时,并没有长期占领的准备,甚至并没有做好一举就能拿下开封的精神准备。
结果,事情居然比想象的还要简单。这可能使金人很有些手足无措。
金人还是要回去的,但金人是一锅端的将找宋皇族端回去了。那么,剩下的这个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金国也没刻意要谁来干,只要不是姓赵的,谁都行,海选也行。
但选来选去,谁也不愿干。这就很让人为难,平日里为争皇位打得天昏地暗,现在一个天下第一的位子在空缺着却没人敢做,金人就很不耐烦了。在和谈中,他们觉得张邦昌这个人还算讲道理的,就让姓张的干吧。
张邦昌那时候还顶着大宋宰相的帽子,他当然知道这个位子是万万做不得的。是明摆着“谋逆”呀,诛九族的事谁会干呢?所以,一开始打死也不干,只要谁给他提这事,他就痛哭流涕。
金人急着要回家,张邦昌又不愿干,金人不耐烦了,下令说:如果张邦昌不干,那就血洗开封。
这回轮到开封城内所有的官民着急了。
一时间,前往张家劝进的人络绎不绝。说啥的都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张邦昌从了金人的心愿。
张邦昌显然陷入了一个两难之境。
他要么拒绝,其结果完全有可能导致开封屠城。如果真是那样,俺想,历史就很不好怎么评说张邦昌了。
他要么答应,其结果明摆着不会有好的下场。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实的确如此。
历史往往在这些节点上敲打着人们的神经。
我想,那个时候感到非常痛苦的肯定不是张邦昌一个人。
一个王朝就如此这般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太复杂的被彻底清洗了,快得连人们还没有真的回过神来,思想上所依赖的根就说没就没了。这个事实还在人们的消化之中,另一个事实就已经更直接的摆在人们面前,不管大家认不认可,都必须推出新的主子。
这当然与民主民意无关。
或许更多的人想,这个时候还管他忠不忠,反正只要不是自己来干,谁干都可以,只是得快一点,必须要赶在金人的屠刀落下之前。
张邦昌面对着太多劝进的面孔,听着围在门外人群的呼唤,看着金人也已举起的屠刀,他会有怎样的选择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