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于期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显然是因了他那颗头颅。
随便翻翻史书,看到的便是遍地脑袋。但象樊于期的脑袋这般值钱的倒也不算多见。
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为了索取一个逃犯的脑袋,居然开出的悬赏价码是“金千斤、邑万家”。不仅有巨额现金,还有规模可观的固定食邑,而樊于期只不过是秦国的一个将军而已。普通的将军食邑还未必有这么多。
但荆轲的出现,却使嬴政省下了那笔费用。
他私下找了出逃燕国不久的樊于期进行协商,协商的结果是樊于期自己砍下了脑袋白送了嬴政。
当然,从根源上来说也怪不得荆轲,“刺秦”的主意是燕太子丹出的。尽管太子丹并不想借用樊于期的脑袋,但荆轲要想接近嬴政完成刺杀的任务,首先必须要有充分的能够接近嬴政的理由。而就燕国所具备的资源来看,还有什么比樊于期的脑袋更能令嬴政感兴趣呢?
对樊于期而言,本是秦国的将军,“得罪于”嬴政后全家族都被灭了,只剩自己成了漏网之鱼,走投无路之下潜逃到燕国。是太子丹不顾别人的强烈反对坚持收留了自己,现在终于有了间接报仇的机会,也可以说是对太子丹报恩的机会,一举两得,即使是献出自己的脑袋又何乐而不为呢?
可惜就可惜在嬴政命大,随着荆轲的失手,白搭了樊于期那颗值钱的脑袋。
问题是,嬴政为何对樊于期的脑袋那么感兴趣呢?
不就是一个将军么?秦国战将如云,也没见樊于期在军事上的作为还大过白起、王翦的,起码从历史记载上看还是算不得一流战将的。
不就是得罪了嬴政么?杀了人家全家族还不够,还下如此大的本钱非要樊于期的脑袋不可。
为什么?
《史记》、《战国策》等居然都没对樊于期“得罪”嬴政的缘由作任何说明和暗示。
难道樊于期的脑袋里埋藏着什么让嬴政感到非常不安的东西?
这个想法很自然。
因为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樊于期与嬴政的身世之谜有关。
既然一直流传着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樊于期极有可能正是为数不多的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所以嬴政在除掉吕不韦后,一定要除掉其他的知情者。一个非王家血统的人做了王位的继承人,在当时不仅仅是“丑闻”问题,还会引来世人对其王位合法性的质疑。所以,嬴政不仅杀其全家及宗族,还一定要高价求购樊于期的脑袋,以防这个秘密外流。
但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从来就有争议。其实几千年都没搞清,看来也确是不可能搞清了。
如果嬴政真是野种,最清楚的应是当时生活在邯郸的赵国人,特别是当年与嬴政母子走得比较近的人。嬴政不仅出生在那,还在那度过了他的童年。
值得玩味的是秦军攻下邯郸后,嬴政真的放下手中的大事,特意赶去了。他专程赶去的目的就为了杀人。不过他所杀的对象倒非常明确,就是杀那些当年曾欺负过他们母子的人。如果真要是为了保密的话,嬴政一定会屠城的,他绝对做得出,因为他怎会分得清谁知道谁不知道这个秘密呢?至少他会将那些当年比较近乎的人一起干掉。但嬴政没有,记载的只是杀了那些曾欺负他们母子的人。
其实,与樊于期相比,太子丹更可能知道嬴政的秘密。当年嬴政被赵国扣为人质时,太子丹也正好在赵国当人质,而且他们两个玩得挺近乎。只是后来嬴政做了国王,太子丹转为秦国做人质时,太子丹再找嬴政玩时,嬴政就懒得理他了,太子丹才左思右想后干脆冒险逃回了燕国。但嬴政却没有急于去求购太子丹的人头,直到搞清楚他是荆轲刺秦的主谋后,嬴政才指名道姓的让燕国交出太子丹。
再说,樊于期要是真的知道那回事,以他对嬴政的那种“日夜所切齿腐心”的复仇心理,再加上全族尽灭已无任何后顾之忧了,他早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了,只取樊于期的一个脑袋又有何用?
更何况此时的嬴政早已坐稳了王位,即使真有那段见不得人的身世,业已过了登基时的大关,所谓秘密也早已对他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了。
俺倒觉得事情可能没那样复杂。
嬴政要樊于期的脑袋就是因为樊于期“得罪”了他。
有着人质生活体验的嬴政,尝够了那种不拿他起劲的白眼。好不容易熬到自己当了天子,还一直被吕不韦、嫪毐压着,还不得不为他们提官、称“仲父”什么的,搞得很是压抑。
后来将他们一个一个清除了,世界大战的形势也正在不断朝着秦国的方向倾斜,放眼天下,终于扬眉吐气了,老子就是天下第一了,看谁还敢“得罪”嬴政!
况且还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关键是许不许的问题!
不仅眼下不许,过去也不许。所以嬴政特意亲自赶去邯郸杀那些多年前曾得罪过他的人就是如此。
樊于期的所谓“得罪”估计也就是在啥事上冒犯了嬴政,让嬴政觉得不快活了,所以只有一个字:杀!
让嬴政更不爽的是,樊于期这家伙居然不服杀,还敢逃。
天下眼看都是嬴政的王土了,往哪逃?让樊于期就这么一逃了之,岂不是让天下人看笑话!这个人必须要拿下,重赏之下,不愁买不来一个不值钱的脑袋。
这,其实就是不受制约的权力的魅力!这种“魅力”加上唯我独尊的心理,并不起眼的樊于期的脑袋变得昂贵起来。
至于樊于期为啥得罪了嬴政倒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事情其实也与嬴政想的差不多,樊于期要是逃到其他的地方,估计谁也不愿或不敢收留。
樊于期也许正是冲着太子丹来的。
也许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时,就与樊于期建立了友谊;也许樊于期知道太子丹对嬴政很不满;也许樊于期深知太子丹讲义气的个性;也许太子丹的潜逃正是于樊于期的资助有关。所以太子丹不顾重臣的反对,不仅坚定的收留了樊于期,而且从内心里就不愿将樊于期的脑袋作为一张“通行证”。
但事情演变的结果是,樊于期不仅没想到自己的脑袋在脖子上也只是多保留几天,他更没想到最终还居然由自己心甘情愿的割了脑袋送到嬴政面前。
嬴政当然也不会想到自己索要的这颗脑袋会是危害自己的一个工具。
要是荆轲运气好而顺利得手的话,不知嬴政在临死前会不会想:他NND,没事要别人脑袋干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