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档案:长平之战(续)

(2008-12-05 08:41:34)
标签:

杂谈

 

                     (感谢草根博客"杂文.观点"栏目对本文的推荐)

 

 

    前265年,秦国大军踏进韩国,经过约三年的争战,韩国的少曲(河南济源)、高平(河南孟县)、南阳、野王(河南沁阳)相继沦陷。

    这次军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割断上党郡十七县与韩国本土的联系,然后侵占上党郡。

 

    韩国无可奈何,本来是打算以土地换点短暂和平的,但上党郡的地方政府和民众不乐意,宁可将这片土地白白送给赵国也不愿向秦国投降。

    说是白送,实际上是想以此换来赵国的军事援助。

    刚刚上任的赵孝成王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立即予以笑纳并安排进行了接防。

 

    秦国当然气得不行,迅速派大军进攻上党,赵便让廉颇前往增援。

    廉颇未到,上党业已失守。赵军退到长平(山西高平县)建立了新的防线,汇合后,在廉颇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与秦军对峙。

 

    其实,这时候上党郡的土地基本已被秦军占领,也就是说,秦军攻韩时的目的已经达到。但面对强大的赵军,秦军没有退缩,秦昭王甚至可能还很兴奋:既然迟早要决战,迟战不如早战。

    按理说,如此特大规模的战争对双方来说可能都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谁离后方近谁就会占便宜。因为无论是军事后援还是运输线的距离,在交通条件差不多时,谁近谁有利。

    廉颇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顶住秦军开始的猛攻后,将精力全部用在防守上,即使秦军阵前骂娘也当耳边风,铁定的不出击。

    秦军主帅王龁(he)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指挥下的秦军不断向赵军发起强攻,几度突破了前沿防线,甚至占领了赵军的西翼阵地。但他无法迫使廉颇出战。

 

    双方的士兵都是勇猛的,双方的主帅也都是杰出的。但双方的最高领导却是有很大差异的。

    赵孝成王不断催促廉颇出兵迎战,他觉得不出击是畏敌的表现,另外,时间拖得越长,国库负担也就越重。他希望通过出击尽快结束战争。

    秦昭王对不能速胜深感忧虑,但他知道秦军已经在尽力苦战了,问题在于廉颇太不上当了。既然廉颇不上当,那就让能上当的人去上当吧。针对赵王的心理,秦国的“离间计”很快收到了效果:赵王不顾他人甚至包括赵括母亲的反对,坚持派熟读战书的赵括替下了廉颇。

 

    赵括全力以赴贯彻执行赵王的“全面出击”方针。在勇猛的冲锋中,终于掉进了秦军布下的包围圈,当他发现前面秦军的壁垒无法突破时,后路已经被秦军完全切断了。

    赵括虽被后世屡加指责,但他至少没有临阵脱逃,在长达46天粮食全部断绝的被围困的日子里,尽管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他与赵军没有去投降秦国。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赵扩还将赵军组织起来,分成四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反复的最后突围。

    赵括亲率精锐,在冲锋中被秦军密集射杀。

 

    在围困赵军的日子里,秦昭王的行动又比赵王快了一步。

    当他得知赵国换将时,他立即派更有战争经验的白起悄悄奔赴前线任总指挥,王龁就地为副手。同时严令保守机密。

    当他知道赵军出击并被切断后路时,他亲自赶到临近的河内郡,大赏居民,各加爵一级,然后征发所有的15岁以上居民开往长平,除了带去必需的后勤物资外,主要任务就是组建新的防线,将任何来自赵国后方的援兵和物资挡在了战线以外,确保全歼圈内的赵军。

    而赵王面对大军的困境,首先想到的是赶紧向魏、韩等国求援。等到指望别人不成时,战机已经决定性的错失了。

 

    《史记》中说,秦军坑杀40万投降的赵军主要是白起的主意:“武安君(白起)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这显然是照顾秦昭王的面子。不说这么大的事白起是否能作得了主,“攻地杀人”此时已经就是秦国的基本国策了,秦军之所以急于寻求与赵军决战,目的就是想抓住战机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因为秦国早已看清,自己统一天下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正是来自赵国。所以,秦昭王不可能在全胜后还来戴上温柔的面纱。

    如果不是以杀敌为目的,战斗中秦昭王何必急猴猴的差一点儿亲赴前线,何必恨不得要举全国之力呢?不如网开一面,或者搞个停战协议,谅此时赵国也不会再对什么上党说啥主权问题了。

    所以,俺觉得长平之战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是占地,与以前不同了,就是杀人。

    因而,长平之战才使“赵人大震”。其实,“大震”的又岂是一个赵国。

 

    或许大家说,战争就是要杀人的。

    当然。

    但从春秋延续下来的太多的战争,如果仔细去看,它们确实是有一个从“礼战”到“死战”过程的。一开始似乎还多少讲点情面,有点见好就收的意思,起码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越到后来,愈演愈烈,直至范雎明确提出“毋独改(占领)其地,而攻其人”,战争才真的进一步转为杀人的机器了。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5万最精锐的部队,但赵国依然顽强的抵抗了许多年,甚至还在局部上取得过战争的胜利。可对秦国而言,统一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俺总觉得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除了频繁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民主意识、人才战略等等,奠定了传统的根基。秦虽然带来了空前统一,但也给后来带来了集权专制。这种专制经过历代皇朝的锤炼,即使今天以现代文明之水来认真反复冲洗,它所留下的印记总还是轻易就能找得到的。

    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与俺的“战争档案”系列无关。

    至此,俺合上了这些档案,谢谢来访各位的支持!

 

            战争档案:长平之战(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