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历史长只是表示它存在的时间长,并不表示它很强壮。
从殷商时期就存在的燕,始终没能茁壮成长起来,这可能与它地处偏僻、人口稀少有关。它是最靠北的一个农业、牧业都不发达的国家。
但这样的国家在战乱中也有好处,既少经济价值又少军事价值,谁也不会老是盯着,毕竟它不是一块肥肉。所以,在六国中,燕国尽管最弱,但还不是最早灭亡的那一批。
燕国在八、九百年的历史中,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除了灭国前那场风潇潇中的易水送别,便就是济西之战了。
在诸国当中,与燕接触较多的是齐国。当然,这种接触不会是平等的,齐国的所谓接触,就是动不动就去干涉人家的内政。
比如说,围绕燕简公出逃和复国,齐国不懈的干涉了9年;燕王哙很向往远古的政治制度要搞“禅让”,那本来是人家燕国自己的事,但齐国大军越境,差点灭了燕国。
所以,燕国对这位东邻很讨厌,但又很无奈。
燕国虽然很弱,但在大吞并中能保存下来,说明它总是有保存下来的道理的。一个国家和一个个人一样,自己和自己比,总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燕国的骄傲是在燕昭王时代。
燕昭王放眼世界一看,所有的国家都在跳跃式发展,再不想办法真的会死无葬身之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昭王是明白的,燕国落后就落后在“人”的问题上。怎样来吸引眼球呢,燕昭王思来想去,咬牙建起了一座“黄金台”。
虽然这座“黄金台”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至少表达了燕国的诚意。苏秦、乐毅等便是在这一时期为燕效力的。
经过20多年外交、军事、经济上的努力,燕国不算强大,但终于也算在“七雄”中占稳了一席之地。
———————————————————————————————————————(分割线一)
在诸葛亮眼中有两个偶像:管仲和乐毅。动不动就喜欢拿自己去比较他们。
自比管仲是说有治国之能,自比乐毅可能还不仅仅是说有军事之才。
此刻,这个来自于赵国的乐毅正在帮燕国训练部队。
其实,燕国即使将部队训练得再强,想要独自把齐国拿下那几乎是天方夜谭。不要说是燕国,其它几国也是一样,如果单挑的话,齐国是从来没怕过谁的。
好在齐国出了个齐愍王。
这家伙很横,几年下来,对外,将楚、秦、韩、赵、魏逐个痛扁了一遍。对内,“百姓弗堪”。
于是,在乐毅的建议下,燕昭王四处找帮手了。他派乐毅回赵国联络,又派其他人去楚、魏,赵国又说服了秦国。一听要打齐国,大家显得空前的团结;赵惠文王甚至一激动,将相国的大印都交给了乐毅。
伐齐的统一战线很快形成。
可见,人,还是不能太横的。
前284年,五国联军开始了总攻。
这场战争历史上又称“五国代齐之役”。其实俺真不太明白这个“代”是啥意思,但感觉上还真用得很丰富。
把齐国弄到只剩莒、即墨两个小城了,国都临淄都没了,齐愍王的小命后来也没了,但没用“伐”、“攻”、“灭”等刺激性较强的字眼,倒很温柔的用了一个“代”。
或许不仅是诸侯们恨齐愍王很“自衿”、“骄暴”,写史的人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
有人将他称为“济西之战”也是有道理的。
当联军大破齐军后,秦、韩的军队便打道回府了,他们只是报报仇而已,又不接壤,占领土地也没多大实际意义;楚、魏的军队在占领附近的城池后,也心满意足的停止了进攻。
主要战役都是在济西一带进行的。
只有乐毅率领燕军,越过其他联军,直接进攻了齐都临淄。之后六个月间,连下齐七十余城。
这既与燕国对齐国的仇恨有关,当年齐国不就将燕国的都城控制了好长时间么。但更与乐毅的见识有关,当燕国有不少人发出就近占点地算了的声音时,他坚定的寸土不占先拿下对方的首都再说。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乐毅的决策是对头的。他要的不是局部,他要的也不仅仅是临淄,他要的一个齐国。
虽说这样的胃口看起来很大,但乐毅基本做到了。
说乐毅“基本”做到,那是因为齐国还有两个地方未解放。
莒和即墨如果真要强攻的话,乐毅不一定拿不下;即使不强攻,围困也困死了。
乐毅之所以不尽快结束战争正是与他要整个齐国的思路是一致的。
他知道齐国此时的败亡并不仅仅是武力征服的结果,导致目前局面的,从根本来说是齐愍王的不得人心。所以,即使武力占领了全部,要巩固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乐毅的想法就是要安抚人心。因而他在占领区严明军纪,废除暴政,尊重齐国的文化习俗,优待当地的名流,包括对仅剩的两个城市围而不攻,甚至是围而不围,老百姓可以正常出入。他希望的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达到永久占领的目的。
应该说这些举措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齐国上下在数年时间内还未出现反抗的倾向。但乐毅没想到,这些很良苦的用心却导致了自己的流亡。
燕昭王活着时,对乐毅的做法深表理解。当有人说乐毅之所以不进攻是为了将齐国据为己有时,燕昭王说:“他的功劳太大了,就算他要当齐王,那也是应该的。”
但燕昭王去世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有人对燕惠王说这番话时,燕惠王立即派另外的将领来接替了乐毅的指挥权。
乐毅交出军权后,没有再回到燕国,他向西而去,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赵国。临走前,他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分割线二)
其实上面所写的东西已经超过了战争。
作为一场军事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只不过乐毅的“战争”没有结束,他所思考和追求的是一场更长远的完胜。
这种把战争与政治、战争与民意、战中与战后进行统筹考虑的思路,在当时不仅是对战争的一种超越,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超越。
乐毅差一点就做到了。
如果乐毅强攻和严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接任他的将军骑劫用事实给了一个答案。
不仅未能打下即墨,燕军在田单的“火牛阵”中一败涂地。在田单领导下的即墨胜利,反过来又进一步鼓舞和刺激了齐国各地,风卷残云一般,齐国很快就将燕人赶回了老家。
这场由乐毅策划的战争,对燕国来说也算是出了一口怨气,对齐国来说则是元气大伤。
如果再从全局来看,最终的收益者却是秦国。在未来的统一道路上,东方齐国所具有的阻力经此一战比想象的要小了很多。
这,可能是谁都没料到的。
当初,齐愍王横的时候,绝对没想到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是齐国差点被灭,还严重的损害了六国之间的团结,他的重大战略性错误最终成全了秦国。
乐毅以自己的卓越军政才能,借联军之力,铸造了自己历史丰碑。但他同样没想到,在他以后的岁月里,与之对垒的却是此时的盟国秦国。
但,或许正是谁都没料到,历史才显得更有魅力和价值。
当然,统一并不是什么坏事。
要是从事情的另一面去想,那些诸侯们的多年相残其最终理想,不也就是一个整体上的统一么?只不过是统一的主体不同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