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勃人生的最后旅程

(2008-09-02 09:24:26)
标签:

杂谈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滕王阁序》中的千古佳句。

     王勃因此一序,石破天惊,而名传千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怀着一颗愧疚和赎罪的心,从家乡山西出发,去看望远在交趾(越南)任职的父亲。

     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本来在雍州为官,却因了王勃的牵连被贬到交趾去当了个县令。

     那还是王勃当虢州(河南)参军时,一个他认识的官奴叫曹达在外犯了罪,逃到王勃处寻求庇护。

     25岁的王勃很是矛盾:窝藏吧,又怕别人告发;交出吧,又怕别人说他出卖朋友。左右为难之下,王勃居然想出了更烂的主意:杀了曹达。

     结果事情败露,王勃被判死刑。

 

     幸运的是,恰好高宗改换年号大赦天下,王勃逃过一死。但他的父亲却因此牵连被贬到了那遥远的蛮荒之地。

     因己而起导致家庭发生如此变故,王勃内心感到无比的不安。他觉得不能让父亲一人独自天涯,便顾不得山高路远,一定要赶到父亲身边去陪伴他。

     从山西出发的王勃是在675年9月9日抵达南昌的。这天是重阳节。

     他绝对没有想到他会因为这天所作的《滕王阁序》而永留史册。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的小儿子滕王李元婴建造的。李元婴曾任洪州都督,他建阁的目的是为了观赏赣江的风景,便于进行歌舞盛宴。后来因李元婴的封号,便将它叫作滕王阁。

     王勃到达南昌时,正逢现任都督阎伯屿在刚刚修缮完毕的滕王阁大邀名儒举办重阳诗会。

     诗会的重头戏便是邀请大家作一《滕王阁序》。

 

     正如所有的重头戏都有精心安排一样,这场戏本来安排的主角是阎家的快婿吴子章。

     吴子章其实早就写好序文的底稿,只不过是借用诗会的形式进一步张扬而已。

     在座的名流们心知肚明,因而当阎都督发出号召时,大家心照不宣的保持了沉默。但刚刚赶到的王勃不明就里,居然欣然而起,慨然允喏。

     这,对阎家来说,甚至对在场的人们来说,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

 

     王勃的才气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

     7岁那年,他随父郊游,王父随口出了一副上联:“重阳郊游,郊野黄花如金钉,钉满野郊。”王勃的下联是:“中秋赏月,月浸白萍如玉盏,盏尽浸月。”

     14岁那年,被荐到长安应试,主考见他年幼,便开玩笑的出了一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应声而对:“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考试结束,王勃成绩很好,但毕竟太小,不能做官,便封了个相当于七品的“朝散郎”,成为朝廷中最年轻的命官。

     所以,王勃的应声而出,阎都督心中便凉了半截。但话已说出,都督当然也不会反悔,甚至他内心深处还真有想见识见识被誉为当今“四杰”之一的文采的念头。

 

     “敬酒!”阎都督虽有不快,依然依礼而行。

     王勃举杯畅饮,酒酣处,挥毫而作。而都督则借口更衣离开了宴席。

     但王勃一边写,旁边的人一边向都督禀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听后说:“老生常谈,这个谁不知道。”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沉吟。

     “襟三江而带无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都督一怔,无语。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藩之塌。”都督慨叹。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情不自禁,拍案叫绝:“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

   

     当王勃写完最后一个字,阎都督已站在了他的面前。阎都督亲自斟了一杯酒,拉着王勃的手,说:“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都将赖王勃之序文,我当赏千金!”

     在群情振奋中,这场诗会以众醉告终。

 

     这篇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通称《滕王阁序》中,抒发了王勃内心的许多感慨:

     “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而最令他伤感的还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所以,尽管一序博得世人喝彩,但自己终究是命运多桀,前程茫茫。

 

     因而,第二天一早,王勃便离开洪都前往南海。

     与没想到为滕王阁作序而一举成名一样,经水陆兼程赶到南海边的王勃,绝对没想到这会是自己人生的最后旅程。

     在渡过南海时,王勃不慎落水。虽经人救起,终因不治而亡。

     是年(676年)王勃仅27岁。

 

     当俺结束这篇文章时,无由的再次想起了他的吟唱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人生的最后旅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