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的创作以词为主,《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一直高唱“主旋律”,似乎不再是词人之词,总有那“整顿乾坤”的心境。
———————————————————————————————————————————————
在金人的铁蹄面前,宋王朝的所谓繁荣昌盛犹如中空的大树,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猛烈的风暴,这棵大树便有些出乎意外的很快就倒下了。
1127年,靖康之变。差不多是整个王室的被俘,使康王赵构毫无玄念的在建康(南京)登基,将宋朝的名号勉强的维持了下去。
偏安的南宋,虽也有那么一点北伐的意思,但其实也仅仅就是有那个意思而已。这个小朝廷的核心集团其实已经丧失了一个朝代的锐气。
这种状况使一大批热血的人非常的郁闷。
其中,辛弃疾可能更甚。
很早的时候,读辛弃疾总觉得他不应该是舞墨的人。
这种感觉后来得到了证实。如果给他机会的话,他在历史上很可能留下的就不仅仅是词了。
1161年,当金人再次大举南侵时,南宋小王朝也再次面临着巨大危机。
在朝廷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时,有一个山东汉子耿京自称“天平节度使”,聚集了20多万人举起了抗金义旗。这种反抗是民间自发的。
辛弃疾也是在这个时候组织了2000多人加入了耿京的军队,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耿军的决策。
这支抗金力量对牵制、打击金兵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耿京还听从了辛弃疾“决策南向”的建议,派辛弃疾等11人与南宋王朝取得了联系,“奉表归宋”,准备在军事上与南宋国军进一步配合行动。
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授其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并正式委任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
当辛弃疾满怀信心名正言顺的从南宋北归时,没想到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令人沮丧的变化。
在辛弃疾出使期间,耿京已被手下一个叫张安国的杀死。张安国不仅没有“安国”,还带着一批人公然投降了金军。
辛弃疾悲愤之余,立即挑选了50名勇士,直奔金营。
正在与金官畅饮的张安国,以为辛弃疾是来投奔他的。谁料辛弃疾执剑在手,将张安国绑到了马上,冲出金营,长驱而去。
辛弃疾率领部下,星夜渡过淮河,回到南宋。
张安国被当众斩首。而辛弃疾则“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
俺想,这时的辛弃疾不会料到他最后只是作为一个著名的词人而留名与史的。
如果给他舞台,以他的勇气和果敢,很有可能要么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要么威震敌军、建立武功。
遗憾的是,那个朝廷没有再给他横枪跃马的机会。
随着第二年南宋战将张浚的北伐失败,朝廷中的主和派占了上风。
年轻气盛的辛弃疾不顾自己位卑职贱,先后作《美芹十论》、《九议》上书宋孝宗,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复国规划,直言抗战大计。
辛弃疾的奏书虽在社会各界广为传颂,但他却从此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辛弃疾只能沉浮于宦海之中,时用时罢,几起几落。差不多他个人的起落史便成了朝廷中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交锋史。
在辛弃疾的官场生涯里,大部分时间被派任湖北、湖南、福建、浙东等地。这些地方并不是不重要,但对辛弃疾而言,离战场越来越远,也就是与自己的理想抱负越来越远。
这使辛弃疾很难受。
但辛弃疾依然没有放弃,1181年,辛弃疾居然在遥远的后方湖南创建了湖南飞虎军。
这种“异类”的做法当然是得不到认同的。1182年,被罢免。
辛弃疾只得压抑的过起了隐逸泉林的生活。
正值壮年的辛弃疾游历于江南的山水之间,过起了与朱熹等人诗文词赋而唱和的日子。
这种日子对辛弃疾而言,简直是很滑稽。
这种平静而怡然的岁月与他内心那充满豪情的激荡之间,在现实中几乎是找不到平衡点的。辛弃疾那种撕裂的痛楚只能通过词作来进行宣泄。
辛弃疾在随后的20年里,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只能“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能“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只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0年!
在俺的眼里,辛弃疾首先是位甘洒热血的军人,尽管他的词为他铸就了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他可以唱“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他可以吟“更能消几番风雨”,他可以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可以思“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他可以叹“谁向椒盘僭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甚至他还可以将四书五经的句子写成一首完整的词《踏莎行》:
“进退成仁,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鉏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但从辛弃疾的内心来说,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他不可能放弃他的“金戈铁马”。
所以,在他64岁高龄时,主战派的一声呼唤,辛弃疾便欣然而出。
在镇江,一任江风吹拂着他花白的胡须,他精神抖擞的一面派人去侦查金国的形势,一面悉心招募着延边士兵进行训练。
然而,与40年前一样,这一切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辛弃疾所得到的最终只不过是又一次免职。
三年后,辛弃疾在破碎的山河中含恨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